“论文合集”与“学术专著”还是要有点区别

作者:  时间:2020-04-11  热度:

  “论文合集”与“学术专著”还是要有点区别。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各位爱读书的小伙伴,肯定都有读到一本书,感到不满意甚至很失望的时候。书评君推出的小栏目——“霉土豆”,专门用于吐槽那些我们读到的失望之书。读到“霉土豆”的你,自然想要不吐不快,对于其它爱书人,你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防雷”参考。

  我们今天吐槽的这本书,是本学术论文合集。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它还尚且无法称为系统化的学术专著,但学术论文合集的出版,似乎早已经默认包装为专著的形式出现。但论文合集却往往难以避免前后的内容重复,缺乏统一逻辑等弊端。今天的“挖霉人”是书评人许金晶,他着力了论文合集专著化的出版现象。你是否认为这是个问题?你是否也有类似失望的阅读体验?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你也想参与不吐不快的“霉土豆”,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你读到的“失望之书”告诉我们。下期“霉土豆”,期待听到你的声音。此外,书评君想邀请各位曾经参加过、想参加或者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进入我们的“霉土豆”微信吐槽群。如果你想加入,可以留言告诉书评君你的微信号,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按钮,在联系方式一栏提交你的微信号,书评君拉你入群一起吐槽哦。

  近期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莫伟民老师的《从“解剖”到“生命”——福柯哲学研究》一书,深感遗憾。其内文的实际内容之间多有重复,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牵引,而且显得过于枯燥和学究化,阅读体验很差。

  通过查询资料发现:莫老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内福柯思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出版有《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莫伟民讲福柯》《词与物》《生命的诞生》等多部关于福柯的专著和译著。以莫老师在国内学界的一流学者地位,为什么写出来的关于福柯的专著,会如此让人遗憾呢?再经过了解,方才得知,这本书原本并不是一本关于福柯哲学研究的系统性专著,而是作者将自己撰写的关于这一主题的多篇各自的期刊论文,编在一起组合而成的论文集。或许是为了让这本论文集看起来更像一部专著,作者采取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这样类似专著形式的框架结构,并且在书名当中,也给人以一部完整系统的专著的感觉。可惜的是,由于作者的包装仅仅停留在书名和章节标题结构的拟定上,而对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连接和整合,才会导致全书出现以上阅读体验不佳的状况。

  这种论文合集专著化的现象,当然并不只是出现在这本书,也不只是出现在莫老师一人身上。根据笔者的阅读经历来说推荐阅读:混杂因素!这应该已经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有的学者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外,其他大多数或者几乎所有专著,都是论文合集;有的学者采取跟莫老师类似的方式,在书名和章节结构上进行包装,将原本各自、归属于同一主题的论文合集,包装成一本专著的模样;更有甚之的是,有的学者的论文合集收录的,原本就是主体各异、毫无关联的各篇论文,却硬是要按照同类主题进行归类,再写上一篇序言,比较生硬地归纳这些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再以专著形象示人。上述三类做法,应该来说,在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学术专著和译著中,都能找到大量的例子。甚至就连王汎森先生这样的思想史领域的学者,其最近的几部论著——《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的毛细管作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等,也无一例外都是论文合集,同时也都或多或少有上述论文合集专著化操作的嫌疑。

  论文合集专著化现象之所以普遍,甚至到泛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源自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普遍采取美国式的期刊论文导向的学术晋升与考核机制。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学术水平评定,几乎都是以学者能否在期刊上刊文,以及刊文的数量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在这样的机制导向之下,学者们普遍热衷于撰写期刊论文,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撰写系统性的专著。而另一方面,专著毕竟仍然是证明学者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在评定职称当中,也有对于专著的要求,而学者申请的各种课题,一般也都需要以专著的形式来结项。一方面是主要时间和精力用来撰写期刊论文,另一方面是学者仍然有出版专著的需求,大量的学术专著,以论文合集的形式出现,甚至频频把论文集包装成专著的形式,就丝毫不奇怪了。以南方某985高校为例,一部专著在考核标准里,仅仅相当于2篇C刊论文,这样的激励机制,是造成论文合集专著化的重要推手。

  另一方面,从出版社营销的角度来说,一部专著肯定比一本论文集来得更受读者欢迎,也更加便于进行主题宣传和。因此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它也有内在的动力,去学者,将一本论文合集包装成专著的形式。说到底,这种论文合集专著化的现象,是出版社、学者个人和学术机制三方共谋的产物。

  尽管如此,系统性写成的专著,其学术价值、学术影响力和的持久性,仍然是期刊论文和论文集所远远无法替代的。仅以期刊论文导向的肇始国家——美国为例,美国的汉学家,无一例外都凭借重要的专著成名,乃至于其去世多年之后,这些专著仍然被广泛阅读、和讨论,孔飞力先生的《叫魂》、魏斐德先生的《洪业》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例子。希望国内学术界能够改变过度看重期刊论文的学术考核机制,鼓励学者们潜心撰写系统性专著,也希望国内学术界,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性优秀学术专著。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