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范文10篇),预防医学主要是针对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科学研究。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
预防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预防医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探究在口腔疾病患者治疗中运用预防医学具有的临床效果。采取患者比较的方式,验证预防医学具有的临床效果,选择荆楚理工学院110例口腔患者成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运用抽签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只是加入日常生活习惯、口腔卫生、饮食卫生的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方案基础上加入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观察时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预防医学应用于口腔疾病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安全的特点,在口腔疾病治疗中可以普遍使用。
预防医学是由多个学科共同组成的学科群,研究对象为人类群体,在运用时采取生物医学、医学、社会医学等理论内容,再结合宏观与微观情况,从而实现预防疾病、促进患者康复、生命质量显著提高的交叉性学科[1].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症之一,且存在多发性特点。预防医学的研究方向是预防疾病,在治疗口腔疾病时运用预防医学的效果比较好。针对预防医学的疗效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选择荆楚理工学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口腔疾病患者110例,采取抽签方式将11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1~66岁,平均年龄为(38.527.5)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为(1110)年,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9~65岁,平均年龄为(3728)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为(10.59.5)年,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将两组患者资料、病程输入至统计软件中可知,患者资料、病程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将(原卫生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口腔卫生保健规划作为110例患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标准,从诊断结果可知,110例患者均达到西医诊断标准。
(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未实施任何治疗措施,只是加入日常生活习惯、口腔卫生、饮食卫生的指导,指导患者每天刷牙,口腔的清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由于饮食方面存在较多损害牙齿的食物,要对患者加强饮食卫生指导,让患者了解哪些食物对牙齿是具有影响力的,摄入这些食物后,及时漱口能够降低食物对牙齿的腐蚀,再通过早晚刷牙,进一步牙齿不会受到食物的腐蚀。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实施的措施基础上加入口腔健康卫生知识教育、必要的药物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方式。在口腔健康卫生知识教育中,包含的教育内容有口腔疾病的概念、口腔疾病的引发因素、日常生活习惯与口腔之间的关系、口腔卫生与口腔疾病的关系、食物与牙齿之间的关系、食物具有的腐蚀性等内容。两组患者共同给予1个月的治疗期限。
(2)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口腔疾病的治疗效果,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例数×100%.
本次实验产生的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运用(s)表示,再运用t检验,统计软件给出P0.05,表明两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时间的治疗后,全部集中在医院进行检测。经过对检测结果的统计,再对两组进行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中,显效患者38例,有效患者15例,无效患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患者中,显效患者21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16例,治疗有效率为70.91%.从治疗有效率数据(见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性疾病之一,具有的种类较多,且部分疾病能够患者的生命安全,如口腔癌、唇癌、舌癌等。分析引发口腔疾病的因素,站在中医的角度可知,患者体内因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浮而引发口腔疾病。另外,患者的机体防御机能产生问题,如内分泌失调、压力大、受到刺激、营养不良、疲劳过度、失眠等。年龄也会成为产生口腔疾病的因素,在性别方面无差异。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未注重口腔卫生、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食物的刺激、腐蚀下产生口腔疾病,是由兼性厌氧菌与专性厌氧杆菌作用于口腔内部,使口腔产生问题[2].患有口腔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还会出现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败血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心血管组织被牙周病感染,其过程是牙周病存在的细菌进入到血液中,附着在患者冠状动脉脂肪酸上,导致血块形成,进一步影响血液的流通性,从而使氧气与营养无法正常供应,引发心血管疾病。所以,需要针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再引入有效的治疗方式,从而使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对存在的口腔疾病进行有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与治疗口腔疾病采用现代医学与临床医学等方式的合理化共同治疗,能够准确分析出口腔疾病可能引发的各类疾病,通过及时调整治疗方式,使治疗作用与效率得到提升,进一步口腔疾病的产生与蔓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可知,在人体健康方面口腔疾病具有的影响力较大,各个国家需要尽可能地降低居民口腔串病率,对边远、贫困地区人群的健康水平要重点关注,使居民的生活方式达到积极健康指数,从而使人体口腔问题的、经济、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有效缩减。最有效的措施是创建优良的口腔健康卫生体系标准,在体系的影响下,使口腔健康目标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在我国创建的口腔健康活动中,以培养口腔卫生人才、口腔健康教育为核心,使口腔疾病防护管理有效推广,再通过科学的研究,制定出防护策略标准,通过分析措施,使预防口腔疾病的活动有效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口腔疾病防护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居民口腔健康程度。再通过研究口腔疾病治疗措施,把有效的药物运用到口腔疾病治疗中,以日常生活为治疗核心,注活中的口腔卫生问题,再采取合理的预防方法,使预防与治疗的标准目标得以成功建设。预防口腔疾病需要从健康教育开始,要充分了解居民对口腔知识的认知程度、掌握引发口腔疾病的因素,从而能够有效分析出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及是否与免疫力下降有关。研究表明,口腔溃疡患者的整体免疫力水平低下。由于患者对口腔疾病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口腔疾病频繁发生,需要患者重视疾病和预防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掌握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生活习性,从而进一步口腔疾病的蔓延与扩展,实现健康生活。
为了证明预防医学在口腔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本次实验,目的是要证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掌握口腔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反复发作原因、日常生活习惯与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食物与牙齿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注意日常行为,使口腔卫生能够得到有效保持,达到降低口腔疾病发生率的目的。通过对患者实施口腔健康卫生教育及有效的药物或者是手术治疗方式,使患者能够掌握口腔疾病相关知识,把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进行改正,每日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从而有效减少食物腐蚀后所产生的细菌对患者口腔的,有效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有效疾病复发,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验数据可以充分证明,运用预防医学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经过1个月时间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36%,而只是采取生活引导措施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只有70.91%,对比两组数据可以得到,运用预防医学措施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性,对口腔疾病的预防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由于对照组患者中未加入口腔健康卫生知识教育,使患者未掌握口腔疾病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根据相关知识口腔,使治疗效果无法提升。由此可知预防口腔疾病的措施具有的重要性。
虽然本次实验结果证明了预防医学对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验结果可知,仍然存在无效案例,分析无效原因可能与患者的知识水平、依从性、遗传等有较大的关联。所以,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深入研究口腔疾病的预防,从而使预防措施更全面、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所有患者避免口腔疾病的困扰,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下,使日常口腔卫生更加优质,进一步患者的健康生活。
将预防医学应用于口腔疾病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患者加强口腔疾病知识教育、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保持口腔卫生、注重食物对牙齿的腐蚀作用,从而使患者自身能够有效预防口腔疾病,保持自身的生活始终处于健康状态中。
[1]李刚,孙轶群,郝媛媛。我国口腔疾病控制和防治的现状及差距[J].中国实用口腔科,2012(10):18-19.
[2]王兴。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2008(4):23-24.
文献来源:洪淑慧。预防医学在口腔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47(01):22-23.
预防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范文10篇之第二篇:信息技术在预防接种领域的应用进展
摘要: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在预防接种个案管理、疫苗与冷链管理、异常反应监测和其他扩展性应用的进展与成效予以回顾,并对当前我国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不充分和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为下一步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要求日益增加。免疫规划项目的普及深入,也使得免疫覆盖人群不断地扩大。这些都对传统的预防接种工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引入预防接种领域,助力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现对信息技术在国内外预防接种领域的应用进展和效果予以综述,以为我国相关领域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由于纸质接种记录在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缺陷,容易导致儿童漏种和重复接种,世界上许多国家尝试采用信息化技术解决这一问题。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IIMSs)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据库形式记录受种者免疫信息,为决策部门维持高疫苗覆盖率提供帮助的具有保密性质的系统[1].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建设IIMSs,至今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从接种率评估、查漏补种等多个方面为设计和调整预防接种策略提供了参考[2].2006年起,我国开始推行IIMSs,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渐建设了省级IIMSs平台以及与各预防接种门诊(客户端)联接的网络,预防接种医生通过IIMSs中的客户端软件,可以及时将儿童预防接种数据上传IIMSs管理平台[3].充分利用IIMSs管理预防接种个案可以大大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效率和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基于电子化儿童接种记录,通过信息系统逻辑判断与计算,能够帮助接种医生更加高效、准确地制定儿童接种计划。如根据儿童出生日期和既往接种历史制定未来的接种,自动整合最新的免疫程序和接种策略,主动提醒医生为患者接种疫苗,自动识别接种禁忌和异常反应[4].
美国利用IIMSs作为提高免疫接种率的有效工具,向受种儿童家长发送相关信息,提高了家长对疫苗的接受程度和接种率[5].我国阜阳市的经验也表明,依托IIMSs运用电话或短信等方式进行接种提醒,能够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能有效提高管理儿童的接种及时率[6].
IIMSs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从服务提供者直接收集接种个案,数据基于全部目标人群,与传统手工报表相比数据更完整、来源更可靠,为全面评价接种率提供了一条新的、更直接的途径。在IIMSs系统较为完善的美国,各地普遍使用IIMSs中的接种数据评估新疫苗的接种率,建立特定区域人群的疫苗覆盖基线].我国天津市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数据质量较高的前提下,IIMSs统计接种率完全可以代替手工统计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8].
传统手工接种证查验模式工作量大、效率低,容易出现人为差错,托幼机构/学校配合度也较差。IIMSs全面、准确地记录了每个儿童的接种记录,能够方便、快捷地输出入托入学儿童的免疫状态和补种计划。省利用数据匹配的方法,依托IIMSs建立入托入学查验平台,实现所有托幼机构和学校用户在线对本机构儿童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效果显著[9].佛山市在佛山市学生健康监护信息系统中抓取学生学籍信息,推送至IIMSs自动匹配学生信息和完成查验,查验通过率为81.40%,检出漏种为手工模式的4.57倍,补种总剂次数为之前的1.49倍[10].
美国2011年建立的疫苗追踪系统,基于二维条形码来存储疫苗信息(如产品标识、有效期和批号等),疫苗条码扫描技术在减少错误和提高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对于免疫接种后发生的不良事件能够轻松疫苗批次[11].我国自山西省、疫苗事件发生后,对疫苗安全性愈渐关注,迫切希望建立覆盖疫苗生产、运输和使用全环节的追溯机制。目前,浙江省宁波市以疫苗电子监管码为基础,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了自己的疫苗溯源管理系统,实时查询疫苗采购、流通、使用、库存、接种者的所有相关信息[12].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必须全程处于规范的冷链。冷链监测系统主要依靠测温探头、中继主机获取并传输冷链设备温度数据,通过网络将监测数据上传到管理服务器,并提供现场、短信和邮件报警功能,系立运行,实现了疫苗冷链设备监测的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冷链系统管理水平[1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疫苗监管要求的不断升级,目前冷链自动监测系统正向着全流程、移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快速升级,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PS)、视频、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App)和云平台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的覆盖范围大大扩展,应用更加便利与经济[14].
2010年,我国建立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网络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直报管理系统,收集卫生保健工作者报告的疑似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此类系统的缺陷是报告不足和有。美国的疫苗不良反应系统采用的、受接种者网络自主填报的监测方式。医生、厂家、接种者和受种者都可以通过该系统报告不良反应,性和报告率大大提高[15].
此外,还有很多信号挖掘与分析等新技术被应用于AEFI监测。其中,最早的此类应用是由美国疾控中心1990年建立的基于人群的美国疫苗安全数据链。它是一个利用大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立的系统,能够以半自动方式捕获信号,用于疫苗上市后安全监测。在此基础上,美国FDA还建立了可以连接不同健康保险数据库的疫苗上市后免疫安全快速监测系统,这些系统在及时解决与疫苗安全相关的具体问题方面非常有效[16].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原有IIMSs基础上许多扩展性创新应用被开发出来,以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其中,将IIMSs客户端软件和排队叫号系统有机结合,以网络管理为基础,采用扫描枪、物理呼叫器、数字显示屏、音响等设备,实现预防接种全流程信息化和质控管理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在门诊、接种秩序、门诊布局、服务流程和留观依从性等方面显著优于普通规范化接种门诊,极大地改善了预防接种服务,更好地确保了接种安全[17].
此外,基于IIMSs管理平台收集的疫苗接种记录,利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预防接种手机App或微信号等互联网+预防接种应用软件,能够为接种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分时接种预约、疫苗接种提醒、接种记录查询、疫苗溯源、接种知识宣传等服务。这些功能有助于打破当前预防接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时连接家长、医生和疾控三方,让接种疫苗工作更主动、更高效,更有助于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基层接种单位管理和服务水平[18].
目前,各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功能设计千差万别,给系统整体效能发挥和资源共享造成了巨大障碍。为了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相关信息系统的功能,达到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工作目标,建立一套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免疫规划信息标准体系势在必行[19].
信息系统数据孤岛现象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各省之间接种信息不互通、系统内部业务子模块之间的数据缺乏整合、接种信息与外系统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缺少互联互通。因此,未来要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有关要求,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内部以及跨系统、跨省份的数据互联互通[20],提高数据利用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高素质的预防接种工作队伍是完成接种工作目标的首要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预防接种领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旧有工作模式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的需要,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丰富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等必备素质,才能为提供更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
[3]姜晓飞。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及应用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1):79-84.
[4]赵文。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径管理对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6):58-59.
[6]赵仲达,徐海洋,孙良,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及其短信预约使用效果分析[J].安徽医学,2015,40(6):761-763.
[8]陈伟,李永成,骆晓艳,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现场调查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1):88-91.
[9]林琳,黄飚,程涛,等。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1):52-55,60.
[10]黄劲梅,朱志伟,陈抒豪,等。佛山市学生预防接种证查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及试行效果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6):943-946.
[12]叶莉霞,方挺,马瑞,等。宁波市基于电子监管码的疫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J].预防医学,2017,29(12):1290-1293.
[13]王凤双,李长青,李春龙。疫苗冷链网络实时监测系统与人工监测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9):3590-3592.
[14]张靳冬,郝超,钱建东,等。区域疫苗冷链温度监测系统建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6):835-837.
[17]张先慧,宋晓雁,李传彬。数字化门诊建设对济南市城区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16,22(7):529-531,533.
[18]陈凤灵,文红娟,李艳容,等。互联网+预防接种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9,16(3):280-284.
[19]李巍巍,蔡永铭,蔡巧,等。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数据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6):878-882.
[20]吴翾,马世伟,强力,等。推荐阅读:EndNote,数字化免疫规划管理平台应用进展及改进设想[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31(6):74-76.
文献来源:陈伟,丁亚兴。信息技术在预防接种领域的应用进展[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20,17(0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