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民间,尤其是农村,一直流传着一些老话,老一辈的人在训斥小辈时就常常会引用这些话语来加重语气,重点说明。儿时的我们,年少懵懂,觉得这些话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句句都是饱含真理的警世箴言。这些流传极广的老话,便是我们口中所说的俗语。
俗语是民间文化的精髓,具有语句简练,通俗易懂等特点,这些精炼的话语乃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过长久的生活而总结的经验之语,因此它们非常贴近生活,又富含生活真谛,倍受民众的喜爱。俗语虽通俗朴实,却都是古时劳动者智慧的体现。那么今天,小于就为大家带来了这么一句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话该做何等解释呢?又有什么生活的真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俗语毕竟是俗语,它们出自于劳动者之手,并非文人墨客所留,因此在反应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俗语就要显得直观透亮,这也正是为什么民众特别喜爱的它的原因,舍去了那些文邹邹的弯弯绕,更适合普通百姓解读理解。而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很直观,总结起来两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宠溺”,而这一现象不论古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宠溺”到底有何弊端,为什么说被宠溺反而会变穷呢?
在深入了解这句俗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老人是条龙”。这话并不是说家中老人真的如龙般有通天本领,而是做了一种比喻。毕竟我们一直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那么将老人比做龙也就没有什么不可了,况且还有一句老话叫“龙生九子”,说的是龙的孩子多。而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之前,农村的家庭都是有好几个孩子的,如此比喻其实倒也恰当!
那么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老话说“龙生九子”,其实它还有个下半句叫“各有不同”。
当然“各有不同”,并不单单只外貌,习性等等各有不同,就是受到的待遇也是各有不同,这就和人们的家庭生活一样了,好几个孩子,老人肯定是有偏有向的,毕竟一碗水是端不平的,孩子有吃香的,有不被看重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是生活中偏向于某一子,却也要有个尺度,过分偏向偏袒就是宠溺,这会形成孩子的依赖之心。到时欠缺生存本能,无法自立自强,只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了一个不上进的“啃老族”罢了。假如家境殷实,败之不光,倒也没什么,毕竟自己愿意别人也不好评论,倘若家里积蓄无法满足这被偏向之子的一生所用,那么家财败光之后,他又凭借什么生存下去呢?这一点,家中老人在宠溺某一子之时,是不是该多多考虑一番。
其实家中单宠于某一子而造成的结果,大家都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家庭里,被宠的孩子在家里养尊处优,在外嚣张跋扈,由于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其本身就缺乏了自主创造的能力,一旦父母不在了,他们的结局一般都很悲惨。相反的,那些不被重视的孩子,自小就具备了独立生存,自强自立的信念,因此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怎样的困难他们都能迎难而上,一直保有一颗拼搏创造的心,他们的生活就会过得越来越富有!
其实,父母终究会老,也终有过世的一天,宠溺只能宠一时,却无法宠一世。万贯家财终有败光的一天,身为父母,为子女留下的再多也不如子女靠一双手自己创造的真实。过度的“溺爱”就是“溺害”,到时“穷”下来的不仅仅是父母留下来的财富,还有他们的心性,他们的人生!
对于这句农村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对此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由“小于品诗论著”撰写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动动手指点击关注、赞赏!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