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格式和撰写之讨论部分_基础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医学论文格式和撰写之讨论部分
(四)讨论 ? 讨论是对“方法”和“结果”部分的内容的理论 阐述和机制说明,是正文的最后总结。绝大多数论文采 用讨论的方式结束,并通过它传递自己欲向读者表达的 主要意向。完整、简洁、准确地指出:“研究出什么? 为什么是这样?”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作者表达个人见解,阐述 学术思想的部分,可反映作者对研究的认识水平。在讨 论部分应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1 讨论的内容 ? ? ? (1)应该讲清楚的内容 (2)应该得到的原理及普遍性 (3)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实验尚难以解决的问题 ? ? ? (4)与先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工作的异同 (5)客观评价 (6)建议 (1)应该讲清楚的内容 ? 对材料和方法的相关事项作出必要的说明, 如可供选择的实验方法有几种,为何只选择其中 的某一种;某种方法提取蛋白时离心的速率是 5000 r/min,而你为何用3000 r/min,等。这些 内容是需要的,对材料(资料)和方法、结果中 容易引起读者怀疑或疑问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 进一步增强论文的线)应该得到的原理及普遍性 ? 在讨论中应回答为什么本研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能够得出什么样的普遍性的结论? 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阐述。这也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讨论的重点,一定要好好 组织,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论可 靠。(应用新学说,新见解,新报道作为论据) (3)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实验尚 难以解决的问题 ? 这一点相当重要。对“例外”展开讨论有 助于创新, 指出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 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显示作者把握相关 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作者科学观察、分析 的能力,反映了作者的科学素养。 (4)与先前公开发表的研究工作 的异同 ? 将本研究的结果和国内外的先进水平(他人或 自己的研究结果)做比较,便于讨论的展开和深 入,更好地进行论证,有助于说明研究结果和结 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方向;通过比较,也有助于 发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使以后的实验做 的更好;同时,通过比较,更加突出本文的中心 论点:新的观点或发现! (5)客观评价 ? 在讨论的最后,一般会对实验本身和实 验所得出的结论在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和对临 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作出评价。 并如实评价本 项研究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 (6)建议 ? 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2 具体注意事项 ? ? ? ? ? (1)戒“假大空” (2)戒“干瘪” (3)戒“平铺直叙” (4)戒“重复” (5)其他 (1)戒“假大空” ? 过度诠释、无关诠释、盲目夸大。明明实验的内容 很少,却非要东拉西扯,从国外到国内,从基础到临床, 漫无边际地展开,不知所云地收尾;做评价时自我感觉 太好,目空一切,“填补空白”、“奠定基础”一类随 口而出;要知道,审稿人是专家,读者是专业人士,他 们一看便知,这样写徒劳无益,反显自己浅薄。要结合 研究结果,紧扣主题,突出重点,适当引用,适可而止。 (2) 戒“干瘪” ? 诠释不足。和上述情况相反的是很多作者在写讨 论部分时,觉得无话可说,只是简单地重复各段小 标题,复述结果,给出个结论了事,使“讨论”停 留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论,讨论的科学性和 逻辑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得出的观点或结论自然 也非常单薄。这反映作者对相关知识的把握不够, 认识没有深入,也就是没有很好地从纵向和横向两 个角度去认识实验方法和结果的本质,自然也就很 难回答:为什么是这样?具体写作时,要和引言、 方法、结果相呼应,分析、阐明方法、结果,从中 找出规律和理论,适当引用,作为旁证,使讨论部 分有血有肉。 (3)戒“平铺直叙” ? 从文题开始,就一直是严谨、确定的语言形 式,注重于信息的准确表达,因此也一直适用叙 述的语气,读起来也就显得单调和乏味。讨论部 分的语言风格可稍做调整,增强论文的可读性, 如用设问、排比、比喻等句式等一些简单的修辞 手法,调节论文的语言环境,使读者从上面呆板 的语言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 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加深对论文的整体印象。 (4)戒“重复” ? 一方面是指和前文的重复。常见的是在论证过 程中大段复述结果的内容,甚至连具体数据也一 字不漏。我们在讨论中会不可避免地提及论文的 主要结果,因为它是讨论的最重要的论据,也是 要阐明的主要对象,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用 “本实验结果”代替即可,没有必要再详细列出, 即使是和其他研究成果做比较,也只是指出异同 点即可。还有就是在讨论的开头将引言部分再复 述一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二是指重复描述一些公知公认的理论或假说,这 些描述纯粹是累赘,毫无必要为此浪费笔墨和版 讨论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 讨论应该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应有 所侧重,有的放矢。 讨论部分不是综述,没有必要对文献资料 进行分析,无需大量引经据典。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宜出现 “或许”、“是否”、“大概”、“可能” 等模棱两可的词汇,以免他人怀疑其学术 价值。 ? ? 例19 肝切除加区域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 140例分析 ? 3 讨论 3.1 肝切除技术 肝癌肝切除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是肝血流控制、肝 切除量的判断、肝实质离断以及特殊部位肿瘤的处理等[2]。 关于肝血流控制、阻断,已有不少经验报道 [3,4] ,包括入肝 血流的选择性(病侧肝门血管阻断)或非选择性阻断(第一肝门 的阻断),冷或热缺血条件下的全肝血流阻断等。我们在肝切除 过程中亦采取了多种肝血流控制措施。合理的方法应能阻断病侧 肝血流而不影响健侧肝血流,病侧肝门血管结扎加相应肝静脉结 扎符合这一要求,但解剖肝门费时费力,易至出血、损伤。常温 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安全、简单、易行,适用于多数肝切除手术。 本组病例多采用这一方法( 91.0%),且大多数一次阻断即可完 成肝切除(88.7%)。间歇性肝门阻断时,我们常先行结扎病侧 有关肝静脉,同时阻断入肝血流和出肝血流,切肝时近乎无血。 这不但提高半肝切除或三叶切除的安全性,还可防止癌细胞脱落 进入体循环。 肝肿瘤能否切除或作多大范围的切除,取决于肿瘤大小、 数目、位置以及是否合并肝硬变、余肝能否维持足够的功能。 判断结果常因术者的经验、技术水平而不同,有一定的主观性。 我们体会,注重围手术期处理、熟练掌握肝脏解剖、具备有效 的控制出血手段、尽量缩短肝血流阻断时间、较多应用肝段切 除、合并门静脉癌拴或肝外浸润不列为绝对禁忌证等,对于成 功的肝切除是有益的。这一理解使本组病例获得了较高的切除 率(79.5%)。 在肝实质离断(liver transection)方面,目前新方法、新 技术如超声刀(CUSA)等的应用逐渐普及。本组采用刮吸加钳 夹断肝,即充分游离肝脏后,在距离肿瘤边缘1~2cm预定切除线 切开肝包膜,刀柄和吸引器联合使用钝性分离肝组织,同时钳 夹、切断肝内血管、胆管。此方法简便易行,可提供良好手术 视野,显著缩短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对于靠近第一或第二肝 门等特殊位置的肿瘤亦可从容处理。且能够避免挤压肝脏和肿 瘤,从而减少肝癌转移的机会。 ? 3.2 外科综合治疗 肝癌切除术后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 其手术的远期疗效[1]。有学者指出[5],肝癌术后复发多在 肝内,有两种方式,一是残存的癌细胞肝内再生长复发; 二是多中心起源复发(通常肝内3枚以上复发结节)。肝 癌特别是大肝癌患者肝内可存在临床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 因此,肝癌切除术后早期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阻止 肝内微小转移病灶的生长,应是减少术后复发的关键环节。 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作为一种非外科治疗 方法,近年较受瞩目,其运用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8,9]。但TACE需多次手术插管,价格昂贵,患者难以坚持。 本组患者在病灶切除后常规予TI-DDS,术后经此予以肝动 脉或(和)门静脉预防性介入治疗,以杀灭可能残存的癌 细胞,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0.6%、29.2%, 10.1%。TI-DDS作为外科手术的组成部分,为肝癌的外科 综合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其临床意义仍需进一步探讨。 ? 上述技术综合应用于本组140例肝癌肝切除,获得了 较高的切除率(79.5%),术中出血在可控制范围 (663±462 ml),围手术期死亡率(3.6%)及并发症发 生率(20%)与文献报道相仿[4,6,7]。 讨论写作中特别提示点 ? (1)讨论中结论的得出(推导)要符合逻辑,推 导有据。 ? ? ? 根据本实验应该得到什么结论?(论点是否明确) 结果是否支持?(论据是否充分) 推导是否有误?逻辑关系是否正确?(论证是否有 力,结合专业) ? 切忌将他人的结论作为本文的结论。 讨论写作中特别提示点 ? (2)讨论要围绕本实验目的、结果展开。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少谈或不写。 针对本实验将讨论内容展开。 讨论写作中特别提示点 ? (3)全文注意前后呼应。 引言与讨论的呼应 方法与结果的呼应(包括结构上的呼应) 资料(材料)与讨论的呼应 结果与讨论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