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做学术科研的人而言,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上一篇论文,都足以是让自己颇感自豪的事。而能在大学本科期间,就能屡次在国际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更是让人膜拜。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样一位学霸,名叫,谢天,这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截止目前却已经发表了好几篇重量级的论文:大二时发表两篇SCI(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截至目前,还有四篇SCI论文已被接收。
从小就一直是学霸的谢天,说起与医学的结缘,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本来打算报考生命科学,但是分数不够,正好在 2016 年武大开设了基础医学专业,因为两个专业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报考了基础医学。
“正好高三那年看到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报道。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辛帮助全人类抵御疾病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激起了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兴趣。
”现在回想起以往的大学生活,谢天认为一点儿也不比高中轻松。出于对肿瘤研究的兴趣,谢天在大一时就加入了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开始科研学习。
刚开始听着师兄师姐的报告如同听天书,多如牛毛的专业术语、复杂反复的实验操作,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这对于一个刚入校园不久的新生而言,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去得多了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慢慢地就能听懂一些东西了”。
他后来回忆起这个过程,这样形容,“过程很痛苦,压力很大,虽说是一篇3、4分的论文,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光是了解专业词汇就费了很大劲。”
谢天至今还记得大学的第一个长假 —— 十一长假,放假第一天他开始阅读第一篇英文综述,这篇综述正文一共有六页,一天读一页,“非常非常艰难,到最后我也没有真正把它读懂”。
自此,无论严寒或是酷暑、工作日或是节假日,他雷打不动七点起床,保证八点以前能坐在实验室。
不过,后来证明,也正是实验室的经历,让他很早就开始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课题设计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学术眼界也迅速得到了提升。
后来,谢天就在科研方面,慢慢展现出了自己的潜力,大二时,谢天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医学部大创项目一项,随后,他又作为负责人以答辩成绩第一的成绩顺利申请到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
做科研需要一颗安静不浮躁的内心,只有摈弃了浮华,脚踏实地方能最终结出硕果,正如,谢天喜欢用《林徽因传》里的一句话,“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马车喧嚣,而是在内心修藩种菊,纵然往事如流,依然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