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屠呦呦刚刚的「大招」到底是什么?

作者:  时间:2019-12-01  热度: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已经取得新进展。

  屠呦呦团队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然而,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在 2020 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 40%」的阶段性目标实现起来很困难。

  世卫组织多项研究表明,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说,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但青蒿素线 小时。

  而现有的耐药虫株通过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辅助药物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近期刊载了屠呦呦团队该项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药性」治疗应对方案,引发业内关注。

  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获新突破的同时,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 90%、80%。佩德罗・阿隆索肯定了这种可能。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文件显示,屠呦呦团队提交的「双氢青蒿素片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盘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症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

  该临床试验一期于 2018 年 5 月正式启动,设计样本共 120 例,由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 15 家牵头单位共同参与开展。

  「报名参加该临床试验的中外患者约 500 人,经过‘疾病活动性评分’等多流程严格筛选,首批志愿患者已入组开展试验。」相关负责人透露,「从目前情况看,志愿患者没有发生非预期不良事件。」

  屠呦呦说:「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我们对试验成功持谨慎的乐观。」

  记者了解到,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 7 到 8 年。若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 2026 年前后获批上市。

  记者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悉,由屠呦呦团队成员撰写的青蒿素等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有望首次纳入即将再版的国际权威医学教科书《牛津医学教科书(第六版)》。

  今年 4 月,该书出版方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启动校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再版。

  《牛津医学教科书》主编考克斯教授说,对传统中医药论著即将纳入该教科书感到高兴。他说:「中医药章节既重要又具深度。这一切都是中国科学家杰出努力的结果。」

  佩德罗・阿隆索等权威专家认为,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医疗法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因有效治疗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希望中国科学家在青蒿素研究的国际舞台上继续发出更多声音。

  而在科研舞台,还有一个助攻神器——布鲁克 Bruker PET/MR 3T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该系统通过一个紧凑、易用的设备平台即可轻松实现 PET 信号甄别技术的最新突破与 MRI 的出色软组织对比度相融合。欲想了解更多,点击「阅读原文」,一起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