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当今脊柱外科手术中最常用、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内固定系统在骨质疏松病人中的广泛使用,屡见钢板螺钉的松动、脱出甚至断裂等情况。
椎弓根螺钉作为脊柱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内固定材料,其生物力学性能和固定强度对内置物系统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同时满足螺钉表面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改善需求,进行表面结构优化设计及功能涂层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我院骨科张亚东主任医师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天辉教授课题组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精准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强强联合建立的平台支持及研究基金支助下建立精准医学合作研究团队,两年内共发表SCI文章5篇,影响因子总和24.5分,培养博士一名,硕士一名。近日,该团队又在美国化学协会核心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中科院一区,TOP杂志, IF=8.6)联合发表了题为“Enhanced Osseointegration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s with Laser Microgrooved Surfaces and Graphene Oxide Coating”的重要研究论文。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六院南院作为成果完成单位,张亚东主任医师与任天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先通过紫外纳米激光织构的方法在钛合金植入物的表面织构出微沟槽结构,并探索最优的沟槽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组装的方法构建了氧化石墨烯(GO)涂层,并确定了最佳的GO浓度。
通过评价钛合金表面螺钉改性前后的骨整合性能如Micro-CT评价、组织学分析以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发现,对比空白组,GO涂层与表面沟槽化复合改性后的钛合金螺钉表面新生骨的面积大幅增加,进一步表明本研究中的复合改性可以有效的促进骨整合,在今后的钛合金骨科种植体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对临床骨科疾病的内置物材料性能优化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精准医学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
我院在精准医学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主动出击,于2016年11月与上海交大合作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精准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专家团队与我院的临床医技专家团队共同结对,针对临床上重大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目前第一期创新基金12项已顺利验收,第二期创新基金10项已通过中期考核,拟开展第三期合作创新项目。合作以来,联合研究中心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合作申请并获得国家、省、市级课题5项,其中国自然3项;合作申请并获批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合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4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0余名。
原标题:《【新闻】精准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又有新成果 骨科张亚东团队发表重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