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医生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揭秘背后的故事

作者:  时间:2018-08-12  热度:

  中安在线号,由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胡晓峰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最新2017影响因子IF 53.254)在线发表了题为“Bochdalek hernia”(先天性膈疝)的病例报告短论文,论文报道了该院运用X射线检查明确一位先天性膈疝早产儿并成功救治的案例。

  由于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膈疝,2017年4月初,一名瘢痕子宫产妇妊娠38周时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剖腹产生下一名男婴。孩子在生后不久就因呼吸窘迫、发绀而被收入小儿内科新生儿病房。据小儿内科新生儿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名武介绍,孩子刚出生就送到了新生儿科,来时孩子面唇紫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很低,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迅速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并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进行了床旁X光检查。

  结果显示,孩子的消化道向左半胸突入,纵隔向对侧移位,双侧肺严重受压,肺部视野不清,左半膈不能单独看到。临床诊断为Bochdalek疝,也就是先天性膈疝,解剖缺陷在横膈的后外侧部分。1848年,捷克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Bochdalek首次描述了这种情况。先天性膈疝是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症状包括紫绀、心动过速和一侧出现较大的胸腔。

  时间就是生命!刚刚出生一天时间都还不到,这么小的孩子能否手术?如何手术?准确评估病情对手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需要立即进行放射线造影检查。由于孩子太小,传统的钡餐造影检查无法完成,且每一次搬运检查都意味着风险,新生儿科与影像科密切配合,开展床旁放射线检查,利用早产儿鼻饲胃管,将水溶性碘化造影剂小心翼翼地注入孩子的上消化道内,为刚刚出生一天不到的患儿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的X射线检查。

  患儿术后恢复顺利,术后6个月随访良好,目前生长发育正常。据王亮介绍,先天性膈疝可以导致原本在腹腔的脏器进入胸腔,压迫心、肺,严重的在新生儿期影响呼吸、循环,危及生命;轻度的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可能在年龄稍大才能发现。王亮指出,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并不少见,此前该院小儿外科就有多次成功救治的经验,“影像科的准确检查,对临床有效进行病情评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都提供了重要帮助。”

  据了解,在我国,所有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的任何时候出现阴道出血、宫外孕症状和其他与怀孕有关的疾病,都要接受超声检查。肺部疾病只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的众多原因之一,因此,确定一个具体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X线检查可鉴别膈肌麻痹、先天性肺畸形和胸腔内占位性病变,如气胸、纵隔肿块和先天性膈疝。“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能为临床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提供指导,真正帮助到患者,感到很有意义。”胡晓峰自豪地说。

  作为一名有着22年放射诊断的医生,在胡晓峰看来,中国的医生临床任务繁重,做科研真的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这篇论文虽然多次修改,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医院各个学科的团结合作,小儿外科、小儿内科、B超室、肿瘤免疫与营养治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科室的领导,还有我的导师等,很多人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也让我对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病例论文,是促进临床医生学习交流病例、提升临床科研国际化的发表模式。成为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以来,医院大力实施学科建设“登峰计划”,持续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开展课题申报交流,给我们一线医生做科研带来更多动力。”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