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才:翻译医学著作希氏内科学

作者:  时间:2018-08-06  热度:

  新华网南昌7月18日电(通讯员 李仁勇)王贤才,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原副馆长。

  1951年,王贤才考入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大学期间,王贤才初次接触英文版的《希氏内科学》就被这部医学著作吸引。为推动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他立下志愿,翻译《希氏内科学》。

  这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他夙夜不懈,克服无数困难,经历紧急撤稿重译,直至1985年底,全书10册终于如期出齐。

  今年已经84岁的王贤才老人依然精力矍铄、思维敏捷、口齿流利。王老说,其实他选择从事医学和医学翻译工作纯属偶然。

  1951年,就读高三下学期的王贤才因去武汉中南团校学习而错过高考期,学习结业时只有山东大学的医学院还在单独招生,如果不学医,就得再等一年。就这样,王贤才考入了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习。

  大学期间,王贤才深感可读的西医著作匮乏,当他读到英文版《希氏内科学》时,深深被这部弘大、包罗万象的医学巨著所吸引,堪称“医学百科全书”。他想,在当下国内医务界人员外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能将这部译成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世界医学巨著,《希氏内科学》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执笔完成,涉及的专业知识精深、作者众多,各国译本都由庞大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当时的王贤才立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译《希氏内科学》。

  为完成《希氏内科学》翻译,他决心分两步走:先译20万字的《临床外科须知》,积累经验后,再动大部头。在繁忙的临床实习中,他一有时间就躲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翻译,在短时间里译完《临床外科须知》,并在上海出版社出版。

  1957年毕业分配在北京工作的他初尝胜果后,王贤才决定动手翻译第9版《希氏内科学》。可好事多磨,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他的翻译工作译了停、停了译。1979年王贤才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签约,商定分10册翻译出版《希氏内科学》第14版全书,3年出齐,首先推出5分册《循环系统疾病》。

  可就在1979年底,《希氏内科学》推出了第15版。这一版《希氏》面目一新,是近年来改动较大的一个版本,作者队伍扩大到237人,全书篇幅也已扩增到约460万字。眼看好不容易到手成果又面临着过时,王贤才一夜无寐,思绪万千,科技人员的良知和科学精神使他终于下定决心:请出版社从印刷厂紧急撤稿,他要重译第15版全书。

  又一个夜以继日、含辛茹苦的三年。1982年,第15版《希氏内科学》5分册《循环系统疾病》率先问世(黄家驷作序),1985年底,全书10册终于如期出齐,在社会和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改革开放后,王贤才继续钟爱的翻译事业,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00万字),获“国家图书一等奖”、“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1992年,他掌管“国际医学名著译丛”,连续推出《简明希氏内科学》第2版、《临床药物大典》、《今世内科诊断与医治》等书。2003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又一次重译《西氏内科学》第21版,分10册2004年10月出齐。2009年1月又推出《西氏内科学》第22版,分上、中、下三部出书,共815万字。至此,已75岁高龄的王贤才在50余年时间里出版译本约5000万字。

  除了翻译工作之外,王贤才老人还爱看书写作,出版了中长篇小说《十四岁男子汉》,编定了一部长篇小说《女起解》,还有《政协委员履职风采》和《我与希氏内科学》已定稿送审。另外还有一部《浮生六记》连同已编成的约30万字散文集已定稿待发。

  已年过八旬的王贤才老人说,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把人生的经历和感受留下来,让后辈们知道,今天的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包含了几代人的努力、期待和心血。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