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简称胎势)为: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其体积及体表面积均明显缩小,整个胎体成为头端小,臀端大的椭圆形,以适应妊娠晚期椭圆形宫腔的形状。
1.胎产式
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为胎产式。两纵轴平行者称为纵产式,两纵轴垂直者称为横产式。两纵轴交叉呈角度者称为斜产式,属暂时性,在分娩过程中多数转为纵产式,偶尔转成横产式。
2.胎先露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及臀先露,横产式为肩先露。头先露因胎头屈伸程度不同,又分为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及面先露。臀先露因入盆的先露部分不同,又分为混合臀先露、单臀先露、单足先露和双足先露。偶见头先露或臀先露与胎手或胎足同时入盆,称为复合先露。
3.胎方位
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为胎方位(简称胎位)。枕先露以枕骨、面先露以颏骨、臀先露以骶骨、肩先露以肩胛骨为批示点。根据指示点与母体骨盆左、右、前、后、横的关系而有不同的胎位。
通过腹部视诊、腹部触诊和必要时的肛门指诊、阴道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确定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关系及种类详见下表:
☆☆☆☆☆考点3: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①入口前后径:也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
②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
③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
(2)骨盆最大平面:此平面为骨盆腔内最宽大部分,无产科临床重要性。
(3)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①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
②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
(4)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
②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
③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为
④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
(5)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②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
2.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
(2)宫颈的变化
①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约
②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随着产程进展,宫口开全(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粘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