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为医家园分享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汇总,方便考生复习。更多重要复习资料请关注医家园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相关推荐: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历年高频考题历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考试
本文为医家园分享“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常考知识点汇总”,方便考生复习。更多重要复习资料请关注医家园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频道。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6、明 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癫狂》。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