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考试

作者:  时间:2018-08-17  热度:

  实践技能考试视频中医常见病证 一、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 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 桔梗、 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 扁豆、甘草)三、哮证: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 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 冬、苏子、白果、甘草)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 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汤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 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 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五、肺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 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线、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六、 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养阴-保线、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勺、川芎、桃仁、红花、 柴胡、枳壳、甘草)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 、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汤合炙甘草汤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人参、 麦冬、黄芪、白 术、茯苓、陈皮、桂心、地黄、当归、白勺、远志、五味子、甘草)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八、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 神、菖蒲、远志、人参)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九、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高良姜、香附、紫苏茎 陈皮、甘草)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 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 枳壳、法半夏、甘草、玄胡、郁金)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关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 杞、当归、川楝子、白芍、甘草)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泄泻: 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2、湿热犯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神曲、 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 连翘、枳实、砂仁、甘草)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十一、痢疾: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和胃-芍药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 合芍药汤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不换金正气散 石脂、干姜、粳米、肉桂、当归、白芍、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党参、白术、木香)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二、腹痛: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4、肝郁气滞:疏肝 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胁痛: 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复元活血汤3、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 胡、黄芩、栀子) 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川楝子) 十四、黄疸: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 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蒿、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 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健中汤 黄疸消退 1、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2、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 3、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十五、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 消丸合茵陈蒿汤 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汤 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十六、积聚:聚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 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 失笑散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十七、水肿: 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白术)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甘草、白术、茯苓、苍术、厚朴、猪苓、泽、肉桂)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干姜、附子、草果、白术、茯苓、炙甘草、大腹皮、木瓜、木香、厚朴) 生肾气汤合真武汤(熟地、淮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五味子、 鹿茸、肉桂、白术 、白芍、生姜)十八、淋证: 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大黄、山栀、甘草)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石苇、车前子、冬葵子、瞿麦、滑石) 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 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山药、茯苓、泽泻、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菟丝子、 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 十九、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乳汁、 姜汁)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生地、生石膏、知母、麦冬、 川牛膝)加黄连栀子 b、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栀子清肝汤 4、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二十一、眩晕: 1、肾精不足: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 2、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 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 3、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 4、痰浊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 甘草、生姜、大枣) 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二、头痛: 外感: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 膏汤 3、风湿头痛:疏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内伤;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 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2、血虚头痛:滋阴养血、和 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3、肾虚头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三、中风:1、中经络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 寄生、杜仲、山栀、黄芩、夏枯草、朱茯神、夜交藤)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白芍、 玄参、天冬、 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甘草) 2、中脏腑 闭证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熄风清豁痰开窍-羚羊角汤加服安宫牛黄丸 痰浊瘀闭(阴闭):化瘀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加服苏合香丸。 恢复期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气虚络瘀:益气养血、行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 饮子二十四、痹证: 1、风寒湿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 草、生姜、大枣) 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川乌、生麻黄、生黄氏、生白芍、甘草、苍术、白 术、羌活、姜黄、当归) 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 桂枝、 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或宣痹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 4、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汤二十五、不寐:1、肝火扰心: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二十六、血证: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木通、 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3、气虚血溢: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温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 山药丸 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二十七、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 味地黄丸 二十八、呕吐: 实证;1、外邪犯胃:解表疏邪、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 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3、胃阴不足: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二十九、便秘: 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虚秘:1、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3、阴虚:滋阴通便-增液汤 4、阳虚:温阳通便-济川煎 三十、腰痛 1、寒湿: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生姜苓术汤 2、湿热: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经通脉-右归丸 (熟地、淮山药、山茱萸、枸杞、杜 仲、菟丝子、当归、附子、肉桂、鹿角胶)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 养筋脉-左归丸(熟地、淮山药、山茱萸、菟丝子、 枸杞、 牛膝、鹿角胶、龟板胶)三十一、虚劳: 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血虚: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 三十二、有机磷农药中毒 1、毒邪犯脑、肝风痰浊:熄风涤痰、镇惊解毒-涤痰汤 2、毒热炽盛、肌肤失养-清热凉血解毒-银黄解毒汤 3、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 4、脾胃气虚:益气健脾和胃-参苓白术散 三十三、肠痈 1、瘀滞: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 2、湿热:通腑泻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 三十四、颈椎病1、风寒湿: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桂枝附子汤 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舒筋汤 3、痰湿阻络:除湿化瘀、温通经络-温胆汤 4、肝肾不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气血亏虚:补益气血-归脾汤 三十五、痄腮: 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 结-普济消毒饮 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三十六、急惊风 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 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 珀抱龙丸三十七、小儿泄泻: 1、伤食:消食化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 2、风寒:疏风散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清热利湿-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补脾温肾-附子理中汤 3、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变证:1、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 2、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汤 3、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三十九、崩漏: 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 肾阴虚:滋水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 3、血热:虚热:滋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地骨皮、生地、龟板、牡蛎、阿胶、 栀子、地榆、黄芩、藕节、棕榈炭、甘草) 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逐血汤 四十、绝经前后诸证: 体格检查1.血压:被测者安静休息5 分钟。收缩压12—18.7kpa(90—140mhg);舒张压8—12kpa(60 —90mhg)。 (1)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3)气袖均匀紧贴皮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 (4)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塞在气袖下)。 (5)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 对光反射(间接、直接):瞳孔反映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直接对光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 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间接对 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3.浅表淋巴结(6 颈部淋巴结检查: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 诊。医师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一般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 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 锁骨上淋巴结检查(1分):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向前屈,检查者用左 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触及淋巴结时能表述部位、大小、质地、数量、活动度、有无粘连、压痛、局部皮肤变 4.颈部(1)甲状腺触诊手法正确:甲状腺峡部触诊: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 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 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甲状腺侧叶 触诊:(单手触诊法)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 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 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注意在前位检查时,检 查者拇指应交叉检查对侧,即右拇指查左侧,左拇指检查右侧。后面触诊:被检者取坐位, 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后面,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 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 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在检查方法中可以任选一种操作:在检查过 程中,如果没有令被检查作吞咽动作的,应扣1 能表述甲状腺肿大程度、对称性、硬度、表面光滑或有无结节、压痛感等分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为I 度;能看到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内侧为II 见于: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旁腺腺瘤。5.语音震颤: 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轻放于被检查者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轻发“yi”长音(1 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两手感触到语音震颤的异同、增强或减弱6.胸(肺)部叩诊 间接叩诊:手指动作、方法、顺序正确以左中指的第一、二节作为叩诊板指,平紧贴于叩击部位表面,每次叩2-3 次,右手 中指以右腕关节和指掌关节活动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第一、第二之间的指关节。 顺序正确:首先检查前胸,由锁骨上窝开始,自第一肋间隙从上至下逐一肋间隙进行 叩诊,其次检查侧胸壁,嘱被检查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自腋窝开始向下叩诊至肋缘。最后 叩诊背部,嘱被检查者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自上至下进行叩诊,叩诊时应左右、上 下、内外对比叩音的变化。 直接叩诊手指方法正确;检查者用中指掌侧或将手指并拢以其指尖对被检查者胸壁进行叩击。 7.胸(肺)部听诊 (1)听诊:被检查者坐位或卧位,听诊的顺序一般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锁 骨中线和腋中线)、侧胸部(腋前线. 肋间听)和背部(肩胛线),而且要在上下、左右对称部位进行对比。 肺部听诊四种主要音(内容):正常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 颈椎及第1.2 胸椎附近。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两侧1.2 肋间隙.肩胛区第3.4 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 异常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罗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胸膜摩擦音8.心脏触诊 触诊手法:检查者右手掌置于被检查者心前区开始触诊。然后逐渐以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环指并拢,以其指腹进行触诊。 触诊时手掌按压力度适当。 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震颤: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 心包摩擦感:用上述触诊手法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4 肋间触诊。或说出如何能使触诊 满意的条件(前倾位、收缩期、呼吸末、摒住呼吸。) 9.心脏间接叩诊 叩诊手法、姿势:以左手中指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的部位。或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当 被检查者平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2)心脏叩诊顺序正确: 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 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 肋间。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 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 肋间。 叩出正常心浊音界,并能在胸廓体表量出心浊音界。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外2-3cm 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闻及由清变浊时作出标 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垂直距离,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将其标记点画成连 线。右侧方法同上,将心浊音界标记点画成连线。正常人心相对浊音界: 界(cm)肋间 界(cm)2---3 II 2---3 2---3 III 3.5---4.5 3---4 IV 5---6 肝浊音界 7---9(左锁骨中线)能正确指出心脏瓣膜各听诊区:二尖瓣:位于心尖部,左侧第5 肋间锁骨中线稍内 侧。肺动脉瓣: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胸骨右缘第二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 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三尖瓣:胸骨左缘第4.5 肋间。 (2)听诊顺序正确:从二尖瓣区开始,肺动脉区,主动脉区,主动脉第二听诊区 能表达心脏听诊主要内容:心率、心律、正常心音、心音改变、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等。 11.腹部触诊 检查者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前臂应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从左下腹开始,逆时 针方向进行触诊,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 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3)腹部异常包块触诊:触及异常包块时应注意: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 液波震颤:患者平卧,双腿屈曲,放松腹壁,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 手四指并拢稍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或指端冲击腹壁。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 可让另一人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 压痛及反跳痛: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可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 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 胆囊莫菲氏征:医师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肋缘,以拇指指腹按压于右腹直肌外缘与右肋缘 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吸到一定时候患者会因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 的拇指,引起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Murphy 阳性。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 12.肝脏单手触诊: 患者腹式呼吸,仰卧并屈膝。检查者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 地放在被检查者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被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 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不能离开腹壁并逐渐向 肝缘滑动,直到触及肝缘或肋缘为止。 13.脾脏触诊 检查者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部第7~10 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 手掌平放于上腹部,与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 触及脾缘。 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 用双手触诊法。 临床上,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 2cm,为轻度 肿大(伤寒.败血证);超过2cm 至脐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肝硬化.淋巴瘤);超过脐水平线 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能描述以上脾肿大者。 胰:不能触及,叩诊正常时在左腋中线 肋间叩到脾浊音,其长4—7cm,前方不超 过腋前线.肾触诊 卧位触诊右肾时,嘱患者两腿屈曲,并做深呼吸。医师立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掌托住其 右腰向上推起。右手掌平放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于右肋缘而稍横向。于患者吸气 时双手夹触肾。触左肾时,左手越过患者前方而拖住左腰部,右手掌横置于患者左上腹部, 依前法双手触肾,正常人肾一般不易触及。 15.肝浊音界上界叩诊 沿右锁骨中线,由肺区向下叩至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 延长线上,由下向上叩诊,由鼓音变浊音为肝下界。)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 肋间, 右腋中线 肋间,右肩胛线ml:让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开始,向两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 离开腹壁,令被检查者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 叩音又为浊音,再令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击,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 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17.肠鸣音听诊 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地听诊各区,顺序:左至右,下至上,正常肠鸣音:每分 钟4-5 次,肠鸣音亢进:每分钟10 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肠鸣音消失标准:3-5 分钟 听不到肠鸣音。 18.角膜反射 嘱被检查者眼睛注视内上方或一侧检查者竖起的示指,避免其直视棉签,用细棉签由角膜 外缘处轻触其角膜。正常时可见被检侧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同时对侧也出现 眼睑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反射。 19.腹壁反射 被检查者仰卧,两下肢稍屈曲使腹壁放松,用钝尖物快速由外向内轻划过上、中、下腹部 皮肤,即分别沿肋弓下缘(上腹壁反射)、脐水平(中腹壁反射)、腹股沟上方(下腹壁反射) 进行,注意双侧同一水平的对比。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肌收缩。 20.踝阵挛 嘱病人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屈,医师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用力 上使踝关节过伸,阳性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 21.Babinski 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2.Oppenheim 医师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及示指夹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关节处于轻度过伸位,然后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由于中指伸屈肌受到牵引而引起其余四指的 轻微掌屈反映为阳性。 24.颈强直(颈抵抗) 被检查者仰卧,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被检查者枕部,右手置于前胸上部,以左手力量托 起枕部作屈动作检查。正常可触及前胸,如下颏不能贴近前胸,上抬时检查者有抵抗感,且 病人感到颈后疼痛,为颈强直。 25.Brudzinski 被检查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在右侧,右手按于被检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头部前屈动作时,观察双膝关节是否会有屈曲状。 26.人工呼吸 模拟人置于硬板床上或地上,头向后仰,将下颌推向前上方,用拇指压下唇使口张开,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2)一手以拇指及示指捏住患者鼻孔,使其闭塞。然后口对口密切接触。向模拟人口内吹气, 结合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分),按压与吹气之比为15:3,单人操作时胸按压5 27.胸外心脏按压(1)病人置于硬板床上或地上; (2)抢救者站右侧,两手掌重叠,与胸骨平行置于两侧肋弓交点处上方,手指不触及胸壁。 (3)双臂绷直,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 (4)频率:80 100次/分,下压深度3 5cm。颈动脉搏动;原扩大瞳孔再度缩小;出现自主呼吸;神志逐渐恢复,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 出现;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 28.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在穴位旁边,右手 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适用于短针。 29.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夹捏棉球裹住针尖,右手拇食指捻动镇柄将针刺入。适用于长针。 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移动。另外,也可均匀的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31.艾条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0.5—1 寸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烁痛, 一般每处灸3—5min,至皮肤稍红为度。 用镊子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施术 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33.揉法 手掌或手指指面部分着力,吸定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做轻揉缓和的回旋揉动,带动皮下组 34.舌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白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1、舌苔的望诊包括苔色 3、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食积热腐等证。35.舌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瘀斑主何证? 1、舌体的望诊包括舌色、舌的形质、动态 及舌下络脉; 36、舌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舌胖大有齿痕主何证?1、舌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 枯、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方面特征; 2、舌胖大有齿痕主气虚、阳虚湿盛等证。 37、如何望舌体? 1、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 张口。 4、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侧、舌根; 瘦小、裂纹、齿痕、芒刺。38、如何望舌下脉络?1、病人应采用坐位或仰卧位; 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 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 松弛,舌下脉络暴露; 4、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 望颜色:淡红、紫红、青紫、暗红等。39、如何按虚里?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 居病人之恻或对面; 2、暴露胸部; 3、按部位: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 心尖横动处; 4、感觉动气的强弱; 5、感觉动气的至数和聚散。40、如何按手足?其 内容有那些?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之对面或右侧; 2、充分暴露病人 的手足; 3、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 4、比较诊法:手足心与手足背,手 心与上额等; 5、有无水肿与气肿或按小儿手指:指尖、中指。41、按肌肤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 1、寒热:了解人体阴阳的胜衰,表里虚实和邪气轻重; 2、润燥滑涩:了解人 体汗出,气血津液盈亏情况; 3、疼痛:虚实; 4、肿胀:水肿及气肿; 判断证之阴阳。42、请演示寸口脉诊的操作。 1、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同一水平, 直腕,手心向上, 并在腕关节面垫上脉枕; 2、用左手按病人右手,用右手按病人左手; 3、首先用 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定关脉,接着以食指取寸脉,无名指取尺 4、三指应取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5、分轻、中、重三种力量切脉。临床 答辩 1.阳.阴.急黄如何鉴别? 阳黄湿热蕴蒸;急黄热毒壅盛,内陷心包;阴黄寒湿困脾,阳气不宣。病性:阳.急 黄为热证;阴黄为虚寒证。病势: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短;阴黄病 势缓慢,病程长。颜面:阳黄色泽鲜明;急黄其色如金;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色且三者 伴随症状有所不同。 2.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以突然发作,其痛如破.痛势较剧.痛无休止,其痛多为掣痛.跳痛.胀痛或重 痛为主。内伤头痛:起病较慢.痛势较缓.多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 太阳:羌活.蔓荆.川芎阳明: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吴于.藁本 4.惊悸与怔忡鉴别? 惊悸:常由外因而成.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时作时止.病来虽速, 但全身情况较好 怔忡:则相反,每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