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有争议性的概念。说一个女性在读书,也许是强调她在享受知识更叠的乐趣,也有可能是指她在为学业苦苦挣扎。阅读往往是内生需求,而学业则多是外在逼迫。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阅读,因为学业已经将她们对于读书的兴趣彻底摧毁,剩下来的只是女性为寻求社会定位不得已而为之的求学。 女性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源于人为什么要读书?《吕氏春秋》记载:一个叫宁越的人,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资却仅够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地读书,十五年之后变得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观。 这个例子佐证了读书能帮助人摆脱穷困潦倒的境地,说明书中确实存有黄金屋、颜如玉,也证明通过读书能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命运。而这是很多家庭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依然愿意勒紧裤腰带进行教育投资的初衷。 但是,长期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一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我国古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三从”出自《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出自《周礼·天官·九嫔》,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既然男人成为女人头上的整片天空,那么男性求取功名、女性持家有道就成为约定的合理社会分工。 西蒙·波伏娃认为:男性将自己视为能够决定其存在价值的自由独立个体,是“第一性别”,却把女性视为是由其掌控的“他人”,是“第二性别”。男人通过制造男尊女卑的假象使女性臣服于他,让女性认定自己是不如男性的附属品。而女性则将“第二性别”的观念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道应该扭转这种不合理的处境。西蒙·波伏娃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思想。她挑战被视为是女性天职的妻子、母亲性别角色。她虽有知己如萨特,仍然拒绝婚姻,选择不生育,仅仅与萨特维持终身伴侣关系。 长期以来,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两个领域扮演着双重角色,社会把女性限制在一个低人一等的位置上,女性更多地凭借自己的品行而不是成就来获取男性的认可,这极大地限制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能力的发挥。女性之所以要读书,恰恰源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需求所致。既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已有之的金科玉律,那么,彰显女性感知自身地位改变的主要途径就是:女性和男性拥有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步入知识的殿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所学崭露头角,与男性在同样的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并且最终胜出,取而代之。 卡耐基在“写给女人”中这样写到:“女性们总认为压力大多来自外在的世界,如待业中、暴力与犯罪以及许多帅哥美女的形象。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压力是来自女性对世界的诠释、主观认定。”随着社会进步,女性的自觉醒悟逐渐提高,当代女性早已不是哲学中的“第二性别”了。经济上的独立、职场上的拼杀以及自我充实成为知识分子等等,都表明现代女性已变成自己的主宰。 在大力主张“女权主义”的浪潮声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勾勒出完美的人生轨迹,掌控了获取幸福的钥匙,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女性读书的优点多多--谋求更好的工作岗位、获取更高的人文素质、提升去爱的能力、增加被爱的资本、觅得更优秀的终身伴侣等等,而且确实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对此加以佐证。既然读书能极大地减少了女性的人生困扰,也就等同于让女性的内心获得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最终找寻到女性在社会演变中的历史地位。当女性不再压抑自己的才智,不再贬低自己,大胆展现自己在各个领域中的内在价值时,作为社会人的女性才是最有魅力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