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拯救背后的收益与成本

作者:肖 飞 张科宏   时间:2009-10-30  热度:
  现代医学奇迹的背后往往是有效的新药,比如能治愈绒毛膜癌的甲氨蝶呤和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的胰岛素等。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药物对医生和患者而言是福音,同时也是挑战。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评价新药的主要标准是疗效及毒副反应。药政管理部门批准新药上市的主要标准有两条:一是临床试验显示其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或标准疗法);二是没有“不能被接受的毒副反应”。新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焦点,通常还是收益(疗效)和风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对比。应该承认的是,“收益-风险比”作为评判药物的指标具有一定价值,但我们忽略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生存质量和经济代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活着”已不是衡量慢性病治疗成功的标准,“活得好”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目标。生存时间、复发率、死亡率等传统的疗效评判指标显然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生物、心理、社会复合属性。因而,生存质量的概念应运而生。世界卫生组织对生存质量的定义包括6个领域: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支柱或信仰。

  1976年,Zeckhauser及Shepard 提出质量调整生存年的概念并将其用于医疗干预的评估。“质量调整生存年=1”的含义是完全健康地生活一年。在生活质量受损的情况下生活一年,这个“1”则要打个折扣。例如,同一种疾病用两种方法治疗,病人的生命都被延长了5年,但接受第一种治疗方法的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另一位病人则必须卧床。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种疗法,因为第一种疗法给了患者更高的生存质量。

  作为个体,对疾病的治疗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从社会角度出发,我们更不应该不计成本地使用最昂贵的方法治疗某一种疾病。因此,药物经济学逐渐成为医疗卫生决策的一部分。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医疗保障系统已经开始用“效能-成本比”来评估药物。英国是公认的医疗费用控制得最合理的国家,英国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临床技术研究院就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机构在10年间制定了550余个医药指导原则,重点加强了成本-效益的科学评估,制定了多种疾病的治疗限额,并对医生及大众开展治疗成本-效益知识普及,奖励合理用药的医生。它还根据英国的GDP制定了3万英镑的国民疾病“年支付上限”。

  根据这一标准,我国国民“年支付上限”大约应为人民币两万余元。以此为鉴,临床医生在诊治慢性疾病时,脑海里应快速估算一下这个治疗方案为病人带来的生存质量,并结合病人的收入情况推算出一个合理的“支付上限”。如此,方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病人倾家荡产了,病情却仅仅得到了暂时缓解。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