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住院日是直接反映医院医疗服务效率和资源是否有效利用,间接反映和衡量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平均住院日每缩短一天,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张病床,不仅能扩大医院收治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也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了刀刃上。在公立医院改革即将起航之际,重申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诊疗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有着特殊意义。
近年来,各地医院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探索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有不少医院管理者困惑,随着平均住院日的不断降低,继续压缩还有没有空间?如何把握合适的度?在这些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院采取科学制定指标、应用新技术、优化诊疗流程、重点建设平台科室等做法,依靠全体人员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平均住院日成功降至8.24天。在医疗服务效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学科快速发展,科研能力增强,医院软实力也得以提升。
北医三院的探索提示我们,缩短平均住院日不能玩数字游戏,不能为刻意追求天数的减少,以牺牲医疗质量为代价,搞“超常缩短”、“二次入院”,也不能因怕“压床”把疑难病人拒之门外,而应该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放在病人身上。
我们还应看到,除内部管理之外,制约平均住院日“瘦身”的还有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调整完善医保政策,将门诊检查纳入报销范围;加快社区卫生发展,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让出院病人有“出口”。只有内外兼修,平均住院日这个综合指标才能发挥出最大管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