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数室早,在负荷不大,不伴有明显症状,也没有影响到心功能时,定期随访即可,无需特殊处理。但是今天讲到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室早,却异常,合并室速、室颤的风险极大,需谨慎处理。
故事发生在1989年,Hein J. Wellens医生接诊了一名17岁男性患者。该患者因耳朵疼痛于全科医生处行常规检查时发现脉率不齐,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早(图1)。患者无心悸、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运动耐量正常,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超声心动未见心脏结构及功能异常,运动后室早减少甚至消失。仔细追问,患者否认猝死家族史。Wellens医生考虑患者的室早可能和早后除极相关,予患者口服维拉帕米,2月后复查Holter,室早完全消失。不幸的是,6月后,患者突发猝死,当时患者是否仍在规律服用维拉帕米尚不可知。
分析患者的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频发室早,室早宽度在130 ms左右,呈现类左束支阻滞的形态,II、III导联QRS波负向为主,说明起源于右室靠下的部位。室早联律间期较短,在280ms左右。当时Wellens医生也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年轻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无明显异常,仅仅合并了频发室早,便发生了猝死。
2015年Sadek等在Heart Rhythm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10例起源自右室调制束的室早的特点,发现这部分室早患者,合并室速和室颤的概率很高;在10例患者中,5例植入了ICD,7例合并室颤,2例合并持续性单形性室速,1例合并非持续性室速(表1)。Sadek等总结了10例患者室早的形态学特点(图2),发现起源自调制束的室早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类左束支阻滞;(2)电轴向上,II、III、aVF导联以负向波为主;(3)胸前导联移行晚,均在V4导联以后;(4)QRS波相对窄,平均宽度为152.7±15.2 ms。
看了Sadek等人的研究,Wellens恍然大悟,当初那例患者的室早,也是累左束支阻滞的形态,也是向上的电轴,也是胸前导联V5移行,也是QRS波相对较窄(130 ms),和起源自调制束室早的形态完全符合,而该患者突发猝死,也和调制束室早的临床特点符合。
调制束是右室内的一个类似乳头肌样的结构,为隔缘肉柱的延续,连接右室间隔和游离壁,能够起到防止右室过度扩张的作用(图3)。在调制束内,有右束支分支也就是浦肯野纤维的走行。因而,起源自该部位的室早,常起源自浦肯野纤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分室早的宽度相对窄,而射频消融术中在室早前记录到浦肯野电位也了这一点。和左室特发性室早类似,这部分起源自右室特殊传导系统的室早也容易合并室速和室颤。其原因与浦肯野纤维更容易发生早后除极、传导系统和心肌连接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差异较大等有关,但确切机制尚未可知。
临床中,我们碰到具有上述特点的室早时,处理需要格外谨慎。对于明确合并室速、室颤或者猝死生还者,植入ICD;如暂无ICD植入指征,可考虑对室早进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后仍需密切随访,室速、室颤及猝死发生。有研究发现,这部分室早患者常合并DPP6(7q36位点)基因突变,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猝死风险大小,尚需大规模研究的。因而,室早并不是都是良性的,也不都是随访观察即可,当碰到这种恶性度极高的室早,积极的治疗能够使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