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症患者再入院:哪些抗病药效果更好?

作者:  时间:2018-07-20  热度:

  症患者再入院的情况相当常见。其中,抗病药相关不良事件(如糖尿病)可能导致一部分患者接受非科的住院治疗,还有很多患者由于症状波动而被再次收入科病房。

  至于使用哪些药物的症患者再入院风险更低,随机对照研究(RCTs)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然而,这些研究中的受试者均经过精挑细选,样本代表性存疑;此外,这些研究的时长通常较短,受试者在研究期间接受了高于常规水准的治疗,而治疗依从性不佳的患者基本不可能主动参与此类研究……上述种种原因同样了RCTs结果的外推性。

  总而言之,针对抗病药预防症患者(尤其是首发患者)复发的相对疗效,我们仍所知较少。

  得益于完善的登记系统,研究者能够获取到1972-2014年间该国因症入院的全部患者的数据。在这一背景下,来自的一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抗病药预防症患者科及全因再入院的相对疗效。

  1972-2014年间,共有81 043人因症入院;除去更早或同时被诊断为痴呆、首次入院期间死亡及1996年1月1日前死亡的患者,共有62 250人被纳入现患队列(prevalent cohort),该队列由1996年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另外,新发队列(incident cohort)定义为1996-2014年间首次因症入院的患者,共23 499人,其中8 719人在入院前一年内未使用抗病药,该队列由首次出院开始随访。

  研究者建立了个体内(Within-individual)模型,将患者作为其自身的前后对照,旨在消除选择偏倚;随访期间一旦发生转归事件(如再入院),随访时间则自动归零重新计算。通过使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者计算了抗病药治疗下患者的科及全因入院风险。

  本项研究的随访时间为20年,中位时间为14.1年。随访期间,现患队列与新发队列分别有58.8%及57.9%的患者出现科再入院,86.2%及80.0%的患者出现全因再入院。调整协变量后,主要发现如下:

  此外,研究者还针对LAIs及同一成分的口服剂型进行了头对头比较。结果显示,并非所有LAIs的表现均显著优于等价的口服剂型。例如,氟奋乃静LAI及阿立哌唑LAI在降低科再入院风险方面的表现并不显著优于口服剂型。

  本项研究显示,氯氮平在预防慢性及首发症患者再入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氯氮平时的全因入院率同样较低,提示氯氮平的众多副作用,包括粒细胞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代谢副作用等,似乎并未显著升高患者因疾病入院的风险。此前还有研究显示,相比于其他治疗,氯氮平可显著降低症患者自然死亡及非自然死亡的风险。

  另外,相比于口服剂型,LAIs与更低的科及全因入院风险相关。然而,并非所有的LAIs均优于口服剂型,提多LAIs的疗效可能也存在差异,且该剂型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许并不能完全被更高的依从性及监测频率所解释。

  尽管存在某些局限之处,但鉴于本项研究纳入了的样本,随访时长达20年,研究对象均为未经挑选的真实世界患者,本项研究对LAIs及氯氮平的疗效提供了强力。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