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除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早期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而现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已经被确立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死二期预防的经典用药。近年来尽管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不断涌现,但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础地位仍无法。
大家都知道,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者某种原因如植入心脏支架、塔桥、消融手术造成的血管内皮的轻微损伤,都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胶原蛋白交联,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冠心病、心梗、脑中风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阿司匹林通过血小板生成TXA2,血小板的凝聚,从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消化道损伤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口服阿司匹林对消化道黏膜有直接剌激作用,可引起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厌食、胃痛、恶心、等症状。长期服用时可引起糜烂性胃炎、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穿孔。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脏性死亡与全因死亡率。但长期服可导致消化道出血风险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消化道出血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此时应评估患者胃肠道出血风险,必要时可将药物剂量调整到最低有效剂量并采取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措施。
为预防阿司匹林所致的胃肠出血并发症,可预防性服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剂与或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剂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消化道损伤首选的药物,疗效优于H2受体拮抗剂。后者对不能使用质子泵剂的患者可考虑应用。
目前在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均应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阿司匹林,这样可减低对胃粘膜的局部直接损伤作用。
有充分的显示,阿司匹林较低剂量 (75~325 mg/d) 与较高剂量 (500~1500 mg/d) 相比,抗栓效果相似,但是较少引起副作用。因此,阿司匹林75~150 mg/d的剂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长期预防符合“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溃疡和出血的复发。在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前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根除。
对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这些患者属服用阿司匹林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应慎用和禁用。
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
[1]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