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美国医药行业出现收入和利润率的双重下滑:医疗收入增长和处方量的增长持续低于10%,销售利润率从以前的2%左右下跌到1.5%。加之,产业链环节过多导致利润空间逐年萎缩,制药企业亟待寻找一种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方式。在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及供应链各环节价值重构之后,DTP模式应运而生。
DTP(Direct-to-Customer/Direct-to-Patient)模式,即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制药企业将药品直接授权给药房做经销代理,患者在拿到医院处方后到药房购买药品并获得专业用药指导。在DTP药房运营过程中,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处方、药品、物流、支付。这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DTP业务都很难开展。
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院外处方占比占在70%,与之相反,我国院内处方达77%。据统计,2015年我国DTP的规模大概80亿左右,2016年约为105亿。到2020年,处方药市场预计可以达到1.6万亿。其中处方药、院外市场用药,可以超过4千亿。
尽管处方药外流的政策尚在争议、商榷中,但医药的变化已为DTP模式发展提供了越来越成熟的。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意见还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DTP模式可构建医生、患者、健康管理人员的有效闭环,成为分级诊疗与慢病管理中的有效补充。
2015年以来,国务院、卫计委屡次发文提出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公立医院药占比,更提出了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
在药占比30%的要求下,处方外流也将获得来自医院的推动力。而目前尚处于政策推动前期,医院更倾向于通过“可控渠道”实现其处方外流,DTP药房在新特药外流中已打通了与医院的处方关系,有望成为医院外流的首选场所。
目前国内多家药品零售企业如医保全新大药房、永裕(康德乐)、百济药房等已开始探索这种经营模式,但是各种零售药房所倚重的优势却有所不同。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类型:
多在医院附近,与医院关系较好并得到医生的认可,或者是和医院合作开设的药房,作为医院自费药房的补充。
当地部门指定,可以享受类似医院医保政策的特殊药房。患者在这种药房购药可以进行特殊的医保报销。
由于有方便的地理而被厂家选择为特药品种的定点药房。目前单体个人药房多为历史形成,厂家也在逐步关闭这种药房的定点资质。
尽管在2017年新版医保目录中,相对增加了中成药的比例。但在省级招标层面,由于绝大部分的中成药均为已上市中成药品种,都面临参照低价中标的尴尬。此外,带量采购降价,也瞄准独家中成药。在医院准入层面,伴随医院渠道经营成本及难度增加,然众多中药企业颇感压力重重。
受制于试点医院药占比下降到30%以下的政策要求,部分大型医院在推行流程简化、精准用药,一些化药、生物制品因疗效确切、机理明确,被明确要求作为临床首选。而相当部分中成药因研究基础薄弱、临床效益不清,被使用。例如: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收新药资料申报的公告中,明确要求华西医院晢不接受四类新药入院,包括国药准字号以“Z”开头的中成药、肿瘤辅助用药、已有“一品两规”的品种及绝大部份抗生素。
参照卫计委相关,临床径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安徽省要求在2017年,所有县级以上二级医院要推广临床径管理,是否能够进入径将成为药企的关键。而现有中药品种,大多缺乏上市后研究支撑,缺乏有效的循证及机理解析,在进入临床径与指南时,面临较大困难。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核心,在现代医学产生之前,靠着一根针、一把草,中医药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艰巨的慢病防治任务,国家将中医药纳入“大健康”战略之中。慢病管理日益成为DTP模式的有效抓手之一,通过对患者、疾病深度价值的挖掘,利用客类管理、品类管理、专业服务等系统化手段,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度。
因此,在医院终端准入提升、严控药占比等诸多政策影响下,立足中医药特点开展DTP模式,不失为中药大品种培育有效市场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