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学术会议——第二日第一部分专题发言

作者:  时间:2018-07-11  热度:

  大会第二日第一部分纪勇教授、汪凯教授、郭起浩教授、杨渊韩教授、郁金泰教授、周爱红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发言。下面为大会第二日第一部分专题发言的精彩报告:

  纪勇教授就影像在痴呆中的诊断作用进行了专题报告。首先,纪勇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四类神经内科疾病的常用的影像标志物(脑功能活动、胆碱能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多巴胺四个)的主要及其检测对象。之后重点介绍了AD病理的影像学标志物中的amyloid斑块,tau蛋白,小神经胶质及星形胶质细胞,并指出在AD临床进展至症状出现前的10~25年,就已经出现了老年斑沉积、tau病理及神经纤维缠结。目前AD影像技术主要基于Aβ和tau蛋白,它们是神经细胞受损的标志,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早期需要PET进行检测,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反映为结构影像的改变。纪教授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实例向大家展现了疾病进展过程中影像的改变,病提出一系列问题,留待大家思考、研究。

  汪凯教授首先提到中国“脑计划”的“一体两翼”,即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为“主体”,研发脑重大疾病诊治新手段和脑机智能新技术为“两翼”,指出“主体”中脑认知功能如情绪、注意、执行等与脑环功能密切相关,脑环障碍又会引发PD,AD等老年神经疾病,因此脑环是临床脑科学的研究窗口。汪教授提出通过一定的实验范式,例如注意网络任务(Attention Network Task,ANT)、递质药物效应等可以研究脑内相关的网络,从而定位出相应网络功能的脑区和递质系统,刻画出相应的脑图;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刻画出脑环,此外,经颅磁刺激(TMS)可以介入脑环的调控,神经调控技术与fMRI等结合可以精准定位,个性化治疗。最后,汪教授提出脑环为AD、PD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AD涉及众多认知功能环,海马是其脑环重要节点, TMS(认知训练及VR)等环调控为AD康复提供新思,而PD存在注意网络、决策等认知环障碍,Dopa基因/药物效应支持神经递质环受累,TMS干预治疗对PD有效, 环机制研究看到曙光。总之,临床脑科学需要立足神经疾病,瞄准环/行为,本着小作坊,大作为的目标前进。

  郭教授提出国际VCI专家共识(VICCCS)分为Clinicaltrials、Diagnostics、Epidemiology、Rehabilitation or Patient Care、Research andDevelopment 五个小组,其中Diagnostics 是由郭教授参与完成的。郭教授表示在Diagnostics持续2年多的研究中,总体上调查了 11次,每次调查约10页篇幅,约10个主题,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通过反馈调查结果,及时补充最新信息,原则上以2/3通过内容作为共识。另外,郭教授对VCI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对VCI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比较。教授认为卒中后6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减退的时间把PSD和其他类型的VaD区分开来。混合性痴呆是一个单独的总括性亚组,包括所有对应每一种组合的表型,即VCI-AD,VCI-DLB等,应该根据患者出现的表型把患者称作患有“VCI-AD”而不是不够具体的“混合性痴呆”。此外,郭教授提出VCI-ND需要检测8项高级功能领域(Executive function、Attention、Memory、Language、Visuospatialfunction、Learning、.Neuropsychiatry、Social cognition),且对VCI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进行比较后,认为NINDS-CSN neuropsychological protocols中的60minute protocol 测验最有意义。最后,郭教授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领域,包括循证研究轻型VCI亚型的区分;在VICCCS新提出的脑定位、病因学、认知域和严重程度上进行优化分类等等。

  杨渊韩教授将本次报告分为1、AD的性别差异;2、性别相关的脑部差异;3、性别对亚洲人群早期症状的影响 三个部分。他提出,男性与女性大脑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这些疾病例如:症,多发性硬化症,孤独症,帕金森病和AD。杨教授将近年来亚洲范围内多个大样本AD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研究中女性受试者比例通常较男性高,这可能是因为女性人群的AD患病率更高(女性平均寿命较男性长,AD病理改变和相关认知功能改变在女性更加显著,APOE ε4等位基因与女性罹患AD以及海马萎缩相关性更强)。杨教授指出:男性大脑脑容量较女性大;在大脑处于相同水平的病理学条件下,女性临床诊断AD的可能性明显较男性高;女性在几个脑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灰质比例,而男性的白质比例则较高等特点。除此之外,雌激素和雄激素在神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与Aβ清除相关,这也使得男性与女性在AD的患病率方面存在差异。在临床早期表现方面,通过对亚洲多国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杨教授指出,在和的研究中,AD患者重复提问/语言和持续的记忆/思维问题在早期症状中较常见;而,,新加坡研究中的痴呆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其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郁金泰教授首先介绍了多种与痴呆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型、蛋白、病理改变及基因之间的关联性。而在多种神经变性病,尤其是各类型痴呆中,脑脊液中的tau可作为一种相关生物标记物,可能能够帮助疾病的诊断。有学者对AD患者脑脊液中tau和p-tau做GWAS研究,发现了多种相关SNPs及所表达的不用水平的tau,p-tau,Aβ42。据此提出假设:血浆tau,类似于脑脊液tau,可能构成合适的内表型,以确定tau蛋白病的遗传风险因素。郁教授团队的研究包含了AD、MCI患者和正群,其中发现性阶段共463人,验证性阶段共431人,使用Human Total Tau kit from Quanterix(Quanterix, Lexington, MA, USA)检测血浆tau浓度。该研究发现,MAPT rs242557与血浆tau水平呈全基因组显著性关联,且PARK2内含子区、IL2RA上游和9p21.3的基因间区域这3个位点共4个SNPs与血浆tau水平呈亚(suggestive)显著性关联。rs242557信号构成MAPT H1c单倍型,且先前已被确定为PSP和CBD的主要遗传风险因子,该研究结果表明血浆tau浓度可能是鉴定4重复tau蛋白病(4RT)风险的内表型,血浆tau可能是4RT的生物标志物。

  周爱红教授从PPA的概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周教授指出,自1892年Pick病的提出,PPA的概过了一系列的演变,目前主要认为,PPA是以语言功能下降为最早突出表现的一组神经病性病,可分为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NFA)、语义性痴呆(SD)及logopenic型进行性失语(LPA)三种亚型。该三种亚型在病理上具有异质性,其中,PNFA及SD属于额颞叶变性,主要与TDP-43、FTLD-U及Tau病理相关,而logopenic失语(LPA)多归类于阿尔兹海默病(AD),主要病理改变为类淀粉蛋白及Tau。之后,周教授重点从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三个方面各自介绍了PNFA、SD及LPA的诊断标准。并指出,诊断PPA时,应首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判断是否符合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继而根据患者神经影像特点【脑萎缩特征(MRI)、代谢特征(FDG-PET)、病理标志物(配体PET)】判断是否符合影像支持的PPA,最后,可通过GRN、MAPT等基因检查确诊PPA。最后,周教授从语言训练、神经调控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对PPA的治疗进行了介绍,并着重指出,LPA、PNFA的5-羟色胺及多巴胺通受损,而非胆碱能通,所以胆碱能通药物对二者无显著疗效,而LPA为胆碱能通受损,可使用胆碱能通药物。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