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减轻患者的抗胆碱能药物负担

作者:  时间:2018-07-10  热度:

  受作用机制所限,抗病药常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PS)。其中,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病(如氟哌啶醇及氟奋乃静等)的EPS问题尤其严重;第二代抗病药中,氯氮平、喹硫平等少数药物的EPS相对较轻。

  一般认为,EPS与脑内多巴胺及乙酰胆碱功能失衡有关。基于这一理解,临床通常使用苯托品、苯海索等抗胆碱能药物对抗EPS。客观上讲,短期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对于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治疗依从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不容忽视:除了短期内出现的口干、眼部干燥、便秘、视物模糊、心动过速等之外,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还可损害认知及注意能力,恶化阳性症状,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最终导致患者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的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诸多临床指南均反对预防性及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且很多患者在巩固维持期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并不会出现EPS的反复。

  一项11月21日在线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 5.291)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大学医学中心(UPMC)西部科门诊及研究所(WPIC)等机构的研究者试图通过一项多学科参与的质量改进(QI)项目,减轻一组重性障碍患者的抗胆碱能药物负担,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项研究的受试者均为满足DSM-IV-TR 症、情感性障碍及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且同时使用抗胆碱药(如苯托品)至少3个月的门诊患者。这些患者经由主诊医师筛查抗胆碱能副作用,并现场转诊至一名临床药师处进行全面的用药回顾,并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研究者对受试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随访,以判断药物调整是否有助于改善副作用及受试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使用抗胆碱能认知负担(ACB)量表评估了受试者使用抗胆碱药的情况。根据抗胆碱能活性的强弱,该量表将药物评为0分(抗胆碱能活性无或微弱)至3分(抗胆碱能活性很强,可导致谵妄)不等。研究者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患者的抗胆碱能总负担≥3分即具有临床意义。

  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科团队共转诊了29名受试者,其中女性20人,平均年龄54(30-71)岁。这些患者使用了1-6种具有抗胆碱能活性的药物,平均为3种;所有患者的ACB总分均≥3。

  从临床角度出发,有10人减量或停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导致EPS恶化或病情不稳,故不调药;另外19人适合调整抗胆碱能药物。在多学科团队的帮助下,这19名受试者中有13人停用了至少一种抗胆碱能药物,另外6人进行了减量,总减停时间1-8个月不等,一般为2-3个月。

  如上图所示,干预前有17名受试者使用苯托品,其中10人减停,只有7人予以保留。6名患者在苯托品减量过程中出现了EPS,此时治疗团队并未完全减停苯托品,而是减量至足以控制EPS的最低有效剂量。

  干预效果较为明显:受试者的中位ACB总分为7(3–14),干预后下降至5(0–13)。此外,研究者使用0-10分的Likert量表评估单项抗胆碱能副作用(如口干、视物模糊等)并加和,得到抗胆碱能症状量表(PASS)得分;干预前,受试者的中位PASS得分为29(2–60),干预后下降至14(2-48)。此外,受试者的记忆力及生活质量也较前显著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项研究中,跨学科协作的QI项目显著减轻了重性障碍患者的抗胆碱能药物负担。这种收益并非停留在纸面上——患者的主观痛苦及生活质量均较前显著改善。本项研究的包括:

  ► 临床医师应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抗胆碱能药物的种种副作用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在条件允许时尝试减停。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