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能否使用抗病药长效针剂?个案及回顾

作者:  时间:2018-07-07  热度:

  抗病药长效针剂(LAI)以其改善依从性、避免反复提醒患者服药、安全性理想等优点,已成为科重要的治疗选项。然而,妊娠期女性使用LAIs则尚存争议。《中国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明确指出,妊娠期应避免使用长效抗病药物治疗;但在实际临床中,病情平稳的妊娠期女性停用LAIs治疗,或由LAIs换用其他治疗手段,这一过程本身即存在风险。

  在国外,利培酮长效针剂已获批用于双相障碍的维持治疗。一项发表于11月9日在线发表于Bipolar Disorder(影响因子 4.531)的个案报告中,作者介绍了这样一则病例:

  患者为32岁非裔美国籍女性,罹患双相障碍多年,病程如上图。孕产史G3P1,第一次妊娠以流产告终,第二次妊娠期间病情复发,孩子的监护权交由患者父母。本次妊娠,患者目前无症状,但其过往病史明确显示,一旦对药物不依从,患者即出现幻听、幻视、偏执妄想、抑郁及照料差等表现。

  患者当前的用药包括利培酮2mg/d睡前口服,利培酮LAI 50mg/每2周, 西酞普兰20mg/d,苯托品0.5mg/d。这一治疗方案已使用超过一年,患者病情平稳,可正常工作学习。患者曾在复诊时与医生讨论过怀孕的可能性,并分析了维持治疗的利弊。

  此次为患者第三次妊娠,并表达了强烈的维持现有治疗的意愿。产前检查示宫内生长受限,出于对胎盘功能不全的担忧,患者于第35周时入院引产,并产下一名体重2.1kg的健康男婴。查体示双侧多指,为婴儿父系家族特征,出生后予以处理。婴儿1-5分钟内的Apgar评分为8分,10分钟时为9分;未表现出锥体外系反应。患者选择母乳喂养。

  分娩16个月后,母亲与孩子状况良好,后者已达到各个发育里程碑。患者已由利培酮LAI换用一个月注射一次的帕利哌酮LAI,此后进一步换用三个月注射一次的帕利哌酮LAI。

  本例个案报告中,罹患双相障碍的母亲在利培酮LAI治疗过程中分娩一健康男婴。患者在分娩前病情稳定,可参与共同决策,最终决定维持现有治疗,并取得了理想转归。

  ▲ 一名情感性障碍患者在妊娠期内使用氟哌啶醇LAI治疗,婴儿出生时“紧张不安”,随后出现腹泻及易激惹,第8天时出现强直阵挛性发作,表现为吐舌及斜颈,并临时使用氯硝西泮治疗。

  ▲一名症患者在妊娠期使用高剂量氯丙嗪及氟奋乃静LAI治疗,孕39周产下一健康男婴;3周后婴儿出现易激惹、舞蹈症样活动、肌张力异常性运动及肌张力亢进,此时距其母亲末次注射氟奋乃静LAI已有6周。

  ▲一例症患者在妊娠期使用利培酮LAI,所生育的后代无先天性畸形,随访8个月内也未发现发育异常。

  ▲另一名症患者在妊娠期使用帕利哌酮LAI,孕39周剖宫产分娩一名健康婴儿,无先天畸形或发育迟滞。

  就目前而言,人们仍需要由口服制剂外推获得LAI的安全性数据,现有LAI数据无一针对双相障碍患者。

  双相障碍常发生于育龄期女性,患者罹患产后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围产期事件发作的风险也很高,尤其是未治疗患者。考虑到重性障碍患者计划外妊娠的风险较高,讨论妊娠期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与患者一同回顾治疗选项时,不能仅仅考虑药物的风险,也应充分考虑到妊娠期疾病不治疗的潜在风险。另外,任何选项都是有风险的。

  ➤妊娠期可能出现CYP1A2酶活性的下降,进而导致奥氮平或氯氮平清除率的下降;以及CYP2D6酶活性的升高,进而导致利培酮或阿立哌唑清除率的升高。因此,为维持病情稳定及预防潜在不良反应,抗病药剂量或需酌情调整。

  ➤相比于口服剂型,抗病药长效针剂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并实现更平稳的血药浓度,在妊娠期内可能有助于维持状态的稳定。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