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LF患者预后:血清甲胎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的预测价值研究

作者:  时间:2018-06-12  热度: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在一些急性诱因作用下,出现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和黄疸。肝衰竭的预后普遍较差,肝脏移植是目前根治终末期肝病、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ACLF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再生和患者预后较好血清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约40%是诊断ACLF 的重要依据,是反映肝脏损害的灵敏和性指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变化,以判断ACLF患者预后。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ACLF 患者,48 例和死亡44 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AFP和PTA 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在肝细胞受损时,控制AFP合成的基因就会被激活,此时AFP会在肝细胞内大量合成。有人认为AFP是有增殖的肝细胞所产生。汤朝晖等的实验研究表明,AFP 参与肝细胞的增殖调控,在肝衰竭期间AFP显著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再生活跃,而肝细胞再生的速度直接影响ACLF患者的预后。AFP升高提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较好。其原理是AFP促进变异性蛋白的表达和肝细胞再生。死亡的ACLF患者肝细胞坏死迅速,肝细胞再生的速度不及坏死的速度。本研究显示,在入院时组AFP水平为264.4g/L,而死亡组水平为8.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AFP与ACLF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在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时,PTA下降明显,对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当肝脏功能受损时,会造成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随之出现凝血功能的异常。当肝细胞受损严重,尤其是肝细胞坏死时,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急剧减少,合成的凝血因子就会急剧下降,故PTA就会降低,因此PTA的高低能够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有研究表明PTA越低,ACLF患者预后越差。如果PTA持续下降而无上升趋势,则提示预后极差。本研究结果显示组PTA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先前的文献报道一致。

  血清AFP和血浆PTA是预测ACLF 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采用AFP 联合PTA 能更准确地预测ACLF 患者的预后,且性更高。由于病例数较少,以后还需要对此问题进行前瞻性和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本研究结果的临床价值。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