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高度性肿瘤,其病理组织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PCNSL的病灶位于脑、脊髓、软脑膜和眼,这些部位的病灶病理诊断为淋巴瘤,病灶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以外的其他部位。PCNSL的治疗包括化疗、全颅照射治疗(WBRT)、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等。其中以化疗为首选推荐治疗方案,在各种化疗药物中,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的疗效最为肯定。为了进一步提高PCNSL的疗效,近年来国外对HD-MTX联合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现对其进行回顾和总结。
Ara-C是一种抗代谢类细胞生长剂,其通过选择性DNA合成来发挥抗肿瘤作用。Ara-C作为嘧啶拮抗剂在细胞内转变成阿糖胞苷三磷酸盐,后者可竞争性DNA聚合酶。
HD-MTX与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联合使用是目前PCNSL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之一,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织(IELSG)进行的一项随机Ⅱ期试验比较了单用HD-MTX与加用HD-Ara-C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提示加用HD-Ara-C显著提高了完全缓解(CR)率和率,但两组的总体(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测可能由于HD-MTX给药间隔相对较长而导致的对照组结果较差,削弱了该研究的价值。
利妥昔单抗是抗CD20的嵌合单克隆抗体,而90%的PCNSL都是CD20+ DLBCL。但利妥昔单抗不能有效透过正常的血脑屏障,了其在PCNSL治疗中的效果。研究表明,当以375 mg/m2的剂量静脉给药时,脑脊液中利妥昔单抗的浓度为血浆浓度的0.1%。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当血脑屏障后利妥昔单抗在CNS肿瘤部位可以达到治疗浓度。
Birnbaum等回顾性比较了19例接受HD-MTX与异环磷酰胺两种药物治疗和17例接受HD-MTX、异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三种药物治疗的初发PCNSL患者的疗效,后者CR率显著提高,6个月无进展(PFS)率也显著增加,两组间毒性作用无差别。Gregory等回顾性分析了120例PCNSL患者,在使用HD-MTX、HD-Ara-C和放疗的基础上,18例患者加用了利妥昔单抗,99例患者未使用,5年OS率为46%,单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加用利妥昔单抗与OS延长相关。Holdhoff等回顾性比较了HD-MTX单药(54例)与HD-MTX加利妥昔单抗治疗(27例)的疗效,CR率和PFS都显著提高。Liu等报道18例患者接受R-MAD方案(利妥昔单抗、HD-MTX、HD-Ara-C、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6个周期后总缓解率为94.5%,CR率55.6%,中位OS为22个月,未发现4级不良反应。整体而言,PCNSL化疗方案中加用利妥昔单抗对提高疗效有一定作用,但是2015年Kansara等回顾性比较单用HD-MTX(57例)与加用利妥昔单抗(29例)两种方案的疗效,两组间的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认为HD-MTX加用利妥昔单抗未能改善PCNSL患者的治疗结果。
另外,对利妥昔单抗治疗PCNSL的研究还包括脑室内注射治疗,2013年Rubenstein等报道了针对复发PCNSL患者的Ⅰ期脑室内注射免疫化学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14例患者中75%的患者获得细胞学CR,43%患者获得脑脊液和(或)脑实质CR,研究指出脑室内联合注射利妥昔单抗与MTX对治疗难治/复发PCNSL有很好的效果。2014年Kadoch等首次了补体C3在脑室内注射免疫化学治疗方法中的活性,提示补体可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PCNSL的机制中起作用。
MT是一种口服DNA烷化剂,可被用于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等,其可以DNA修复酶,并能透过血脑屏障,使用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目前MT对PCNSL的治疗作用也被广泛研究。Wang等对41例患者接受HD-MTX分别加MT与HD-Ara-C(MC)两种方案作了比较,CR率分别为45.0%和38.1%,MC组3~4级血液学毒性更为常见,两组5年PFS率和OS率相似,研究数据显示MT方案对初发PCNSL的治疗更有效。
利妥昔单抗与MT联合使用对PCNSL的治疗作用备受关注。2012年Wieduwilt等新提出了一种MT-R方案(HD-MTX、替莫唑胺和利妥昔单抗),由于该方案很少引起骨髓,使得治疗很少受到不良反应的影响,从而了淋巴瘤细胞最大化被。MT-R治疗后患者CR率为52%,2年PFS和OS率分别为45%和58%。2013年CALGB50202试验中44例初发PCNSL患者接受MT-R方案治疗,患者CR率为66%,2年PFS率为59%,但该试验缺少不良反应分析,且分析曲线只计入了CR的患者。
Nayak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Ⅱ期试验,将利妥昔单抗与MT交替应用于16例进展/复发的PCNSL患者,14%患者获得CR,中位PFS为7周。因治疗获益较差该研究被中断,研究者该方案用于不能接受强度更大的治疗方案的患者。
异环磷酰胺是属于氧氮磷环类家族的细胞生长剂,为环磷酰胺的一种合成类似物,首选点为DNA的磷酸二酯键,烷基化导致DNA链的断裂和交联。Thiel等进行的多中心研究给予318例患者6个周期的HD-MTX加异环磷酰胺治疗,其中部分患者同时接受放疗,结果提示HD-MTX加异环磷酰胺可以提高缓解率,但对期无影响。
依托泊苷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Ⅱ,形成药物-酶-DNA稳定的可逆性复合物,阻碍DNA修复,并且该复合物可随药物清除而逆转,使损伤的DNA得到修复,从而降低细胞毒作用。
Mappa等对HD-MTX治疗后复发/进展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R-IE方案)治疗,22例患者年龄均<75岁,其中12例患者前期接受过放疗,治疗后6例患者获得CR,整体缓解率41%,化疗过程中出现的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Motomura等回顾性评估了DeVIC方案(地塞米松、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卡铂)在治疗PCNSL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位PFS为37.4个月,中位OS为47.8个月,且获得CR患者的中位OS显著增加,DeVIC方案的治疗总缓解率为95.2%,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
噻替哌(thiotepa)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作为多功能烷化剂可以核酸的合成,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改变DNA和RNA的功能。研究显示,噻替哌有很强的透过血脑屏障能力,脑脊液的浓度可达到血浆浓度的60%~100%。
包含大剂量白消安和噻替哌的联合方案常被用于PCNSL的巩固治疗,其都具有很高的CNS生物利用度和较少的非血液学毒性作用。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示,21例PCNSL患者接受HD-MTX治疗后行TBC方案化疗(噻替哌、白消安、环磷酰胺)及ASCT,5年OS率为44%。近期一项Ⅱ期试验中32例PCNSL患者接受HD-MTX化疗后,81%的治疗缓解者行TBC-ASCT,研究发现患者某些认知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中位随访期45个月,PFS率及OS率为81%。Welch等也对17例复发PCNSL患者行MTX为主的化疗及TBC-ASCT巩固治疗,3年PFS率及OS率均达93%,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整体而言,TBC方案对大剂量MTX治疗有效的PCNSL患者效果尚可,但需注意其不良反应。
另外,噻替哌也可用于初发PCNSL患者的治疗,Ferreri等对20例PCNSL患者给予HD-MTX、HD-Ara-C和噻替哌(MAT方案)以及WBRT治疗,MAT方案治疗后4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较高,60%的患者接受了药物减量,20%患者出现感染,15%患者出现非血液学毒性,1例患者死亡,4例患者CR,2年OS率(24±9)%。2015年IELSG进行的一项随机Ⅱ期研究评估了在大剂量MTX联合Ara-C(A组)基础上加用噻替哌联合利妥昔单抗(MATRIX组)或只加利妥昔单抗(B组),MATRIX组的总缓解率和CR率都高于另外两组,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MATRIX组48例、B组35例和A组35例患者获得PFS,各组间不良反应相似。
Kokolo等报道了关于噻替哌治疗PCNS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共纳入了226例患者,其中75.9%的患者获得CR,61.7%的患者治疗后PFS最长可达125个月,但有25.5%的患者复发,24.6%患者感染,13.2%患者出现神经毒性。以上结果显示以噻替哌为主的化疗加ASCT对大多数PCNSL患者有效,且不良反应尚可,但其确切疗效还需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大多数的蒽环类药物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治疗PCNSL无明显效果,但研究显示IDA在静脉给药后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其乙醇代谢产物伊达比星醇的存在,并且伊达比星醇对脑肿瘤组织也有很好的穿透性。IDA为DNA嵌入剂,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Ⅱ,核酸合成,其蒽环结构4位的改变使该化合物具有高亲脂性,与多柔比星和柔红霉素相比提高了细胞对药物的摄入,具有更高的活性,其效力是多柔比星的5~10倍,而心脏毒性作用较之更小。
2006年,Ferreri等提出一个由IDA、HD-MTX、HD-Ara-C和噻替哌组成的化疗方案"MATHILDE" ,19例患者的IDA初始剂量为15 mg/m2,后因血液学毒性作用降为13 mg/m2,当时因为患者异质性等原因,该研究并未给出一个IDA的推荐剂量。2014年,该研究团队再次发表了其治疗疗效,数据非常可观,化疗后总缓解率为76%,化疗±WBRT治疗后总缓解率可达83%,5年PFS率为(24±8)%,5年OS率为(30±7)%,治疗的晚期不良反应也较少。2014年Olivier等报道了多中心Ⅰ期剂量递增试验结果,结果显示中位OS为19个月,中位PFS为13个月。在与HD-MTX、地辛和泼尼松联合的化疗方案中,IDA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6 mg/m2,在该剂量下,最主要的血液学毒性是4级血小板减少(5%)、3或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52%),最主要的非血液学毒性是3或4级的感染(5%)和2级肾衰竭(9%)。
培美曲塞(pemetrexed)是结构包含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通过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细胞复制,进而肿瘤生长,由于培美曲塞的作用机制和CNS穿透性与MTX相似[43],所以该药是否可以替代HD-MTX治疗PCNSL的研究备受关注。
Raizer等[44]评估了培美曲塞治疗复发PCNSL的抗肿瘤的活性及安全性,11例中位年龄69.8岁的患者接受治疗,总缓解率为55%,疾病控制率为91%,6个月PFS率为46%,中位PFS时间为5.7个月,中位OS时间为10.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及感染。Han等[45]报道了对12例年龄>65岁PCNSL患者应用培美曲塞治疗的效果,结果提示其中4例患者获得CR,中位PFS时间为9.0个月,中位OS时间为19.5个月,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乏力、恶心等,无神经毒性和治疗相关死亡。
Wang等报道了7例复发PCNSL患者接受培美曲赛治疗后总缓解率为71.4%,2例患者病情进展。Zhao等报道了对HD-MTX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失败后使用培美曲塞加利妥昔单抗治疗的PCNSL患者疗效,共27例患者,其中22.2%患者获得CR,中位PFS时间为6.9个月,中位OS时间为11.2个月,未出现Ⅳ期不良反应。来那度胺是沙利度胺的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抗血管生成、促红细胞生成和免疫调节等特性。一项回顾性研究中6例复发的PCNSL患者接受了来那度胺治疗,2例患者获得CR,其中1例患者CR期超过了24个月。另有部分使用来那度胺治疗PCNSL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结果令人期待。
PCNSL已经从一种的性疾病转变为一种有希望治愈的疾病。多数以大剂量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显示了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其中HD-MTX联合HD-Ara-C、利妥昔单抗、替莫唑胺等研究报道较多,但目前疾病的复发率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死亡率仍较高,对PCNSL的治疗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以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