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神经科领域每年都有许多大型会议召开,其中对于国内的一些重要会议,医脉通都前往一线进行了报道,为大家带来了新鲜的资讯,备受读者欢迎。今年的大型学术会议都有哪些亮点值得学习?如果之前漏下了一些重要会议报道的话,就借此机会把它们一并收入囊中吧。
本届中国脑卒中大会在5月18日至5月21日召开,也是今年首个超大型神经科学术会议。大会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秉承权威性、前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特点,为参会代表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2009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HR-NICE概念,之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研究。2013年,CHANCE研究在NEJM上正式发表,之后改写了全球脑血管病临床指南,脑血管病治疗进合抗血小板时期。借此机会,王教授汇报了CHANCE之后的8个重要进展。
在重症脑血管病论坛上,数位专家学者对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进行了全面介绍。分论坛的潘速跃教授,对脑水肿和颅高压在概念和机制上的不同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及正确处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水肿和颅高压问题进行了介绍。
桥接治疗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联合血管内治疗以获得血管良好再通的治疗新模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的朱武生副教授代替刘新峰教授做了主题报告,比较了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同时介绍了相关研究,包括南京总医院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
大容积脑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都会遇到血压问题。宿英英教授在主题报告中对常用降压药物和降压目标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做出了指导。
在缺血性卒中热点论坛上,杨弋教授针对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针对其诊断标准和治疗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会后,医脉通有幸对杨教授进行了采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概念。
在大动脉卒中的早期,对患者侧支循环进行评估是很重要的。针对这一问题,楼敏教授介绍了一些患者的筛选与评估方法,供大家参考。
今年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在南京迎来了第13届,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脑血管病专业会议。本次论坛上专家大咖的报告自是不少,而论坛特设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巡讲会场同样备受大家关注。
在2016年的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上,马主任曾基于AHA/ASA的科学声明进行了解读,而今年中国卒中学会推出了针对我国人群的全新科学声明,将为临床医生的工作带来更多帮助。
轻型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虽然仍存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着手找出更应接受溶栓的患者群体。陈主任在报告中针对轻型卒中的溶栓焦点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并介绍了自己科室溶栓工作的一些体会。
在溶栓及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培训上,孙文医生向大家介绍了急性脑血管病闭塞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对于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严格执行循证和进一步的影像学评估必不可少,针对脑实质、血管学的评估以及结合临床的综合评估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7在每年的6月下旬拉开帷幕,2017年的会议再次为大家准备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脑血管病学术交流平台。会议内容兼顾基础与前沿,一些争议话题的探讨也十分精彩。
脑卒中血压控制急性期和慢性期,降压指南的推荐差异较大。赵教授表示,对于卒中二级预防,降压肯定是可行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考虑而已。
抗栓治疗在脑血管病预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其潜在的出血风险是临床医生无法回避的。在脑血管病因素预防与控制分论坛上,于逢春教授针对抗栓治疗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探讨。
抗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出血和缺血往往相互伴随,成为治疗中的矛盾。随着抗栓力度增强,缺血风险降低而出血风险升高。出血了怎么办?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李淑娟教授为你答疑解惑。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PSCI带来的危害巨大,可加重功能残疾、降低生活质量,已经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罗本燕教授从四个方面了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综合干预策略。
Hacke教授是包括ECASS I-IV研究在内的多项经典研究的牵头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领域的重磅级人物。Hacke教授致力于卒中溶栓领域已有20余年,他主持的ECASS-III研究曾将溶栓时间窗从3小时扩展到4.5小时,本次他将为大家介绍世界范围内卒中溶栓领域的重大进展。
隐源性卒中以及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是近年来的一项热门话题。Stroke的总编辑Marc Fisher进行了精彩,回顾了近年来隐源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并强调了筛查评估的重要性。
一年一度的中华医学会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是神经病学领域最受关注的大型综合会议。2017年的年会恰逢第20届,会方秉承着“廿届奋斗不忘初心,学术交融继续前进”的,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届亮点倍出的大会。脑血管病相关内容自是神经科的重点,除此之外,医脉通还为大家带回来了其他疾病相关的精彩报告,供大家学习。
“脑血管病专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治热点”分会场无疑是备受关注的一个会场。会上,刘鸣教授与大家共同分享了低剂量静脉溶栓的一些与观点,并与饶明俐、吕传真二位老教授展开了讨论。
既往人们认为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病率很低,但随着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本病其实并不少见。来自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老教授饶明俐,为我们介绍了自己团队关于静脉窦血栓诊治经验教训的研究。
在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指南不能解决的临床困境。田教授指出,临床上需个体化应用药物,不过应尽可能遵从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的合、研究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支持,以及权衡风险获益比。
近日,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发布了全新的2017版痫性发作分类系统,新分类系统距此前的经典分类系统发布已过了30余年。新的分类系统有哪些主要改动,将会为临床带来哪些影响?周东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以往认为,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便是运动症状,随着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逐渐加深,这一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目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成为了一大备受瞩目的热点。本次会议上,刘军教授介绍了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今年年初,刘卫彬教授曾于中华神经科上发文,对美国2016年的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在本届会议上,刘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该共识的背景与制定过程,并梳理了原共识中的诊断要点。
以上便是2017年间的学术会议精彩盘点,来年医脉通依旧会前往各大会场,为大家带回精彩的学术报告,让大家足不出户即可饱览精华。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