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是临床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2017年接近尾声,小编整理了一年来发表的有关上消化道出血诊治的文章,以飨读者。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老问题,新观念,新指南,新解读
2015年底,《中华内科》、《中华医学》、《中华消化》、《中华消化内镜》以及中 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共同讨论和制订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 昌)》,(下文简称为“指南”)。现就“指南”制订的背景和临床意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临床诊治重点、目前存在的争议以及“指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时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解读。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症状,呕血和黑便的鉴别诊断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至关重要。一般说来幽门以下出血易出现黑便,而幽门以上出血易致呕血(与出血量大小有关)。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而黑便不一定伴有呕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8%~13.7%。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其中以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胃癌等最为常见。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其病因可按是否需在内镜下治疗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重症患者因应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通常不需要内镜下止血;另一种可能需在内镜下止血治疗,多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血管发育异常等。针对不同病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案几乎均包括第一时间要求患者禁食禁水。患者入院后的饮食管理对于早期止血及维持营养非常重要,本文就不同病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肠内营养的管理及风险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治疗仍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手段。对病情危重,特别是初次发病、原因不详以及既往病史不详的患者,在生命支持和容量复苏的同时,可以采取“ 经验性联合用药”。严重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联合用药方案为:静脉应用生长抑素+质子泵剂。对于大多数患者这一方案可以迅速控制不同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最大限度地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当高度怀疑静脉曲张性出血时,在此基础上联用血管升压素+抗生素,明确病因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详情
急诊胃镜是指 AUGIB患者出血后24~48h内进行的胃镜检查,随着该技术的成熟,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疗方法。适当的内镜检查及治疗,可以明显降低 ANUGIB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减少输血量,降低外科干预的概率,从而改善预后,降低医疗费用。2015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内镜下止血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推荐对Forrest分级Ia至II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内镜下止血前,对严重大出血或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必要时可使用红霉素250mg静脉输注,可显著减少胃内积血量,改善内镜视野,且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呕血与黑便。虽然目前内镜下止血、放射介入、手术治疗广泛开展,但受医疗条件,技术水平、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药物治疗仍是其基本的治疗措施。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类药物。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上的调查报告,对于数百万每年在医院治疗上消化道(GI)出血的患者,放置鼻胃管(NG)对确定出血来源或病变大小毫无价值。研究的作者,包括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医学院消化内科教授Don C. Rockey博士,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尽可能减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因为某些操作或治疗不能给患者提供显著的获益,并增加成本和不舒适。
近40年,非静脉曲张性病变患者的近期出血征象已用于分层及内镜下止血。动脉血流量很少进行,但可以用来确定再出血风险。近期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希望确定多普勒内窥探头监测血流量能否改善重症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分层及预后。》》详情
2015年欧洲胃肠道内镜协会(ESGE)在Endoscopy上发表了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NVUGIH)的诊断和管理指南。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