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为苜蓿高产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作者:  时间:2020-02-07  热度:

  


  

苜蓿器官大小形成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供图

  

   培育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种是我国当前草业、畜牧业和奶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团队林浩课题组和牛丽芳课题组合作揭示了苜蓿器官大小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培育更高产苜蓿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该研究团队通过定向筛选、挖掘苜蓿突变体资源,成功克隆了控制蒺藜苜蓿器官大小关键调控基因SLB1。该基因通过介导转录调节因子BS1的泛素化降解调控蒺藜苜蓿的器官大小。提高SLB1表达水平,可以将蒺藜苜蓿的草产量提高30%。

  

   该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揭示了苜蓿器官大小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为苜蓿高产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晴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6449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