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L论文导读:2018年121卷25期

作者:  时间:2019-01-09  热度:

  

   普通物理:统计与量子物理 责编:郭文安 利用方位规范势旋转原子量子气体 以及Hess-Fairbank效应的观测 Chen等人通过操纵原子-光耦合展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人造方位规范势。这个规范势是通过绝热加载凝聚态到最低能量拉曼缀饰态形成无核涡旋态产生的。方位规范势可以起到有效的旋转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拉曼耦合和失諧来进行调节。作者描述了缀饰态的自旋结构,与理论一致。最低能量的缀饰态是稳定的,具有4.5s的半原子数分数寿命。另外作者利用方位规范势演示了Hess-Fairbank效应,这个效应类比于超导中的迈斯纳效应。处于绝对基态的原子的准角动量为零,当合成的磁通量被调到超过临界值时,基态就转变为具有一个极核涡旋(polar-core vortex)。这可以作为通过裁剪原子-光相互作用产生拓扑激发的一个范例。实验中,处于<F>=1流形的两种不同的SO(3)涡旋都被得到。这两种涡旋分别是无核涡旋和极核涡旋。稳态哈密顿量中的规范场为研究原子超流体在热平衡下的旋转特性开辟了一条途径。(刘录) Rotating Atomic Quantum Gases with Light-Induced Azimuthal Gauge Potentialsan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Hess-Fairbank Effect P. -K. Che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4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401 线性光学和光子计数的多光子层析成像 从完全相同系统的系综中确定一个未知的量子态是量子科学中的一个基本,但实验上非常困难的任务。Banchi等人研究了充分描述包含固定光子数的任意多模态,或这些态的任意混合,所需的测量基的数量。作者证明这个任务可以只用线性光学和光子计数来完成,这产生了一套虽然非通用,但非常实用的投影测量方案。作者推导出所需的最小测量设置数,并通过数值计算表明这个下边界饱和于随机线性光学构型,比如相应的幺正变换为哈尔随机。此外,作者还证明,对于N个光子,任何幺正的2N设计都可以用来推导一个解析的态重建协议,尽管不是最优解。(刘录) Multiphoton Tomography with Linear Optics and Photon Counting Leonardo Banchi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4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402 利用量子淬火动力学发现拓扑 拓扑量子态的特征是非局域不变量。WeiSun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超冷原子系统的动力学方法来揭示它们的能带拓扑,并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来说明其在实验上的优势。在淬火二维(2D) Chern能带后,作者观察到在幺正演化过程中自旋动力学中会涌现出一个环状结构,该结构与淬火后能带的Chern数唯一对应。这个实验是在超冷87Rb气体中实现的,作者将一个处于平庸区域的参数淬火到拓扑区域。通过从一维环图中提取二维体拓扑,该方案具有简单、对微扰不敏感等优点。这种不敏感性使得高精度确定系统能带拓扑的全相图成为可能。(刘录) Uncover Topology by Quantum Quench Dynamics Wei Sun, Chang-Rui Yi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4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403 由任意子统计产生的非对称粒子 输运和光锥动力学 [编辑推荐语]在阿贝尔任意子非平衡动力学研究中,发现了空间非对称粒子输运,为检测任意子统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Fangli Liu等人研究了一维系统中阿贝尔任意子的非平衡动力学;发现任意子统计和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空间不对称的粒子输运,其具有一种新的动力学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依赖于任意子统计的角度和相互作用的符号。此外,作者还证明了任意子统计会导致量子信息的不对称扩散,其特征是超时序(out-of-time-ordered)关联子的不对称光锥。这种不对称动力学与传统费米子或玻色子的动力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输运动力学和信息动力学都是空间对称的。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冷原子的实验,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最先进的技术观察到预测的现象。作者的研究结果为通过非平衡动力学对实验探测任意子统计铺平了道路。(刘录) Asymmetric Particle Transport and Light-Cone Dynamics Induced by Anyonic Statistic Fangli Liu,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404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404 穿过混沌的绝热通道 Amit Dey等人研究了经典平均场框架下非线性受激拉曼绝热通道过程。依赖于相互作用的符号,相互作用不可积系统的绝热破坏与能量形貌(energy landscape)的分叉无关,而与准随机运动的涌现有关,它耗尽随后的准稳态。因此,更快的扫描速率,而不是参数的准静态变化,更有利于绝热。(崔石峰) Adiabatic Passage through Chaos Amit Dey,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405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405 利用小型量子器件的计算加速 [编辑推荐语]混合量子-经典计算的算法能够比经典计算机更快地解决基本的计算机科学问题。 假设有一台只有M个量子比特的小型量子计算机,如果问题的大小比M大得多,这样的设备真的能加速某些算法吗?Dunjko等人对这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他们提出一个混合量子-经典算法来求解包含n(远大于M)个变量的3-满足(3-satisfiability)问题,大大加速了对应的完全经典算法。鉴于目前正在寻求建造小型量子计算机,这个问题可能是与其相关的。(崔石峰) Computational Speedups Using Small Quantum Devices Vedran Dunjk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5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501 稳定切片:低密度奇偶校验 稳定器代码中的相干误差消除 相干误差是许多量子计算结构中的主要噪声过程。不同于随机误差,这些误差可以结构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发展成非常有害的过转(overrotation)。为了防止这个问题,Debroy等人引入了一种简单的技术来抑制低密度奇偶校验稳定码中的系统相干误差,他们称之为稳定器切片。其基本思想是将低分量稳定器切片成两个等权重Pauli算子,然后通过向相反方向旋转来应用它们,使得它们的过转在逻辑子空间上干涉相消。通过三体哈密顿量产生的原生门,可以完全消除相干过转误差,对于0.99幺正的过转噪声,他们可以将曲面17的逻辑误差率提高135倍。对于更常见的两体离子阱门,他们观察到Bacon Shor-13提高了89倍,其纯相干误差应在短期容错实验中测试。第二种方案利用了准备好的规范自由度,并且据他们所知,这是第一个例子,其规范的状态直接影响代码存储器的鲁棒性。本文证明了在有效利用相干性的情况下,在某些编码和门实现中,相干噪声比随机噪声更好。(崔石峰) Stabilizer Slicing: Coherent Error Cancellations in Low-Density Parity-Check Stabilizer Codes Dripto M. Debroy,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5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502 利用双光子干涉突破瑞利极限 多参数估计理论为探索超过瑞利极限的成像技术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框架。虽然表征复合光源的单个参数的最佳测量现在已经被很好的理解,但是同时确定多个参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通常需要实施集体测量。这里,Micha? Parniak等人从理论和实验上表明,Hong-Ou-Mandel干涉以及光子的空间分辨检测提供了一对点发射器的分离和质心的精确信息,避免了单光子测量固有的折衷。(崔石峰) Beating the Ray leigh Limit Using Two-Photon Interference Micha? Parniak,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5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503 二分量子相互作用容量的根本极限 二分量子相互作用在量子物理学的许多不同领域都有应用,从诸如量子热力学和量子测量理论的基础领域延伸到诸如量子计算机、量子密钥分配和其他信息处理协议等其他应用。研究二分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方面涉及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纠缠。在本文中,Bäuml等人介绍了他们关于二分量子协议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工作:通过二分量子相互作用产生最大纠缠态和密钥。特别是他们提供了在正定-部分-转置-辅助的二分量子相互作用量子容量的非平庸、有效可计算的上界。此外,他们还给出了由局域操作和经典通信辅助的二体量子相互作用的密钥协商容量的上界。作为应用,他们介绍一种用于读出数字存储设备的加密协议,它可以安全地防范被动窃听。(崔石峰) Fundamental Limits on the Capacities of Bipartite Quantum Interactions Stefan Bäuml,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504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504 参数下转换最佳纠缠光子对的 12光子纠缠和可扩展散射玻色子采样 纠缠光子源是可扩展光子量子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具有近单元性、高效性和不可分辨性。Han-Sen Zhong等人利用超快脉冲激光泵浦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简并的长途通信波长纠缠光子源,在无窄带滤波的情况下,它同时显示出97%的预测效率和96%的独立单光子之间的不可分辨性。这种类似光束和频率不相关的SPDC源允许产生态保真度为0.572(误差为0.024)的第一个12光子的真正纠缠。他们进一步展示可扩展散射玻色子抽样的蓝图,它使用12个SPDC源和12×12模干涉仪对三玻色子、四玻色子和五玻色子进行抽样,其计数率比以往所有SPDC实验都高出4个数量级。(崔石峰) 12-Photon Entanglement and Scalable Scattershot Boson Sampling with Optimal Entangled-Photon Pairs from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 Han-Sen Zhong,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505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505 贝尔态测量的抗噪声设备独立认证 与设备无关的认证是指在不参考其他设备的内部描述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表征。它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认证方法,不需要对根本的希尔伯特空间维度和校准方法进行假设。作者展示了它如何用于量化贝尔态测量的质量,无论是确定性的,部分的还是概率性的。认证具有抗噪能力,为现有实验中贝尔态测量的设备独立自测试开辟了道路。(朱文静) Noise-Resistant Device-Independent Certification of Bell State Measurements J. Bancal, N. Sangouard, P. Sekatski Phys. Rev. Lett. 121, 250506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20404 量子网络中的自测纠缠测量 自我测试是指仅基于观察到的统计数据来表征未知量子设备的可能性。在这里,作者开发了自测纠缠量子测量(量子网络的关键元素)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一个自然的假设,即网络中分离的物理源应被视为独立的。这提供了证明纠缠测量问题的公式。考虑到纠缠交换的设置,作者得出了贝尔态测量的撸棒自测试,容忍噪声水平低达~5%。作者还讨论了对其他纠缠测量的推广。(朱文静) Self-Testing Entangled Measurements in Quantum Networks M. Renou, J. Kaniewski, N. Brunner Phys. Rev. Lett. 121, 250507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20405 淬火动力学中的拓扑纠缠谱交叉 作者揭示了d=1维上所有Altland-Zirnbauer类的淬火动力学的稳定(d + 1)维拓扑结构,并且提出从纠缠谱的时间演化中检测这种动力学拓扑。关注BDI和D类系统,作者发现不同对称性性保护拓扑相之间的量子猝火的单粒子纠缠谱中的交叉点。纠缠谱交叉显示对于对称性不受保护的无序是稳定的,并忠实地反映Z(BDI类)和Z2(D类)拓扑特征。作为副产品,作者揭示了横场Ising模型的淬火动力学中多体纠缠谱中暂时涌现的全局简并的拓扑起源。这些发现可以通过测量量子多体态尖端断层扫描技术在超冷原子和受陷离子中进行实验测试。作者的工作为系统地理解拓扑在淬火动力学中的作用铺平了道路。(朱文静) Topological Entanglement-Spectrum Crossing in Quench Dynamics Zongping Gong and Masahito Ueda Phys. Rev. Lett. 121, 2506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20502 经典多体系统中蝴蝶效应的温度依赖性 Bilitewski等人研究了由kagome晶格上相互作用自旋所组成的经典多体系统的混沌动力学。他们通过由适当的超时序换向器(out-of-time-orderedcommutator)所捕获的蝴蝶效应来描绘多体混沌的特征。由于自旋液相的出现,混沌动力学一直延伸到零温。他们确定了蝴蝶效应的两个互补方面的温度依赖性:Lyapunov指数μ和蝴蝶速度vb以及它们与通常自旋动力学中测量的自旋扩散常数D、自旋自关联时间τ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发现它们都在低温下表现出幂律行为,与标度形式D∼vb2/μ以及τ-1∼T一致。μ~T-0.48的消失在参数上比相应的量子界限μ~T慢,引发了关于这种自旋系统的半经典极限的有趣问题。(刘玉海)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Butterfly Effect in a Classical Many-Body System Thomas Bilitewski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06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0602 引力与天体物理 导读:郭敏勇;责编:高思杰 从散射振幅到 后闵可夫斯基展开中的经典势 文章中,作者结合有效场论和广义幺正性中的工具,为相互作用无自旋粒子构建了在壳的散射振幅与经典势能之间的映射。对于广义相对论,他们得到了双黑洞系统在二阶引力常数上和在所有阶速度上的经典势的解析表达式。他们的结果与所有已知的结果匹配,直至第四次后牛顿阶数,并提供了对后面高阶计算的一个简单的检查。在构造上,这些方法应该能推广到微扰理论中的更高阶。 From Scattering Amplitudes to Classical Potentials in the Post-Minkowskian Expansion C. Cheung, I. Rothstein, M. Solon Phys. Rev. Lett. 121, 2511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1 从地面上扩展LISA的视野 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引力波(GW)天文台会在探测恒星质量范围内双黑洞(BBHs)合并的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同时,未来的地基探测器网络将在LISA发射日期实现探测到所有在>O(10)GPc3体积内的合并的灵敏度。作者提出了一种方法,使用来自地面的信息来重新访问LISA数据以搜索亚阈值的事件。通过丢弃与地基型目录不重叠的虚假触发器,他们证明了LISA中采用的信噪比阈值ρLISA可以显著降低,大大提高了检测率。该方法的效率主要取决于阈值降低时的虚警增加率和LISA事件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作为一个例子,他们证明了当采用标准为ρLISA= 8阈值时,所有当前的LIGO双黑洞合并检测都不会被LISA的检测发现,这种方法将允许我们在LISA中轻松(有可能)检测类似于GW150914(GW170814)的事件。总的来说,在保守(乐观)假设下,他们估计LISA检测到的恒星质量双黑洞合并合并的总速率可以提高到~4(?8)倍。在频率大大增加的杠杆臂的显著帮助下,这将使使用多波段GW观测的新检测成为可能。 Expanding the LISA Horizon from the Ground Kaze W. K. Wong, et al. Phys. Rev. Lett. 121,2511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2 有质量引力理论中的引力波: 极端质量比合并下的波形、流和约束 引力子是无质量的吗?作者在平直空间通过线性化计算,在现象学水平上使用改进的引力波色散关系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里,他们对一个小粒子落入大质量非自转黑洞时产生的引力波形进行了详细分析。作者称,他们的结果应该也可以描述黑洞的引力坍缩和超新星等爆炸事件。在有质量引力子理论和屏蔽和理论下,使用低频探测器,合并远离1 Gpc的物体或在附近星系中坍缩的恒星可用于将引力子的质量约束为小于~10-23eV。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双黑洞系统不存在偶极引力波,这可能会被用来完全排除这些理论。 Gravitational Waves in Massive Gravity Theories: Waveforms, Fluxes, and Constraints from Extreme-Mass-Ratio Mergers V. Cardoso, G. Castro, A. Maselli Phys. Rev. Lett. 121, 2511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3 利用AMS质子和氦数据检测宇宙中 宇宙射线的扩散 经过六年在太空的持续观测,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发布了宇宙射线中质子和氦流随时间演变的新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在相同的刚度值R = p / Z(动量/电荷比)下,质子和氦通量之间的比率在R?3GV时不是恒定的。特别地,发现该比率在太阳活动周期的下降阶段稳定地减小到下一个最小值。他们证明这种行为是日光层中宇宙射线扩散有β×λ(R)依赖性的显著特征,其中β是它们的无量纲速度,λ(R)是它们的平均自由程,是对所有原子核描述刚性的通用函数。在低刚性颗粒的时间依赖性调制中,这种依赖性导致独特的电荷或质量依赖效应。 Testing Diffusion of Cosmic Rays in the Heliosphere with Proton and Helium Data from AMS N. Tomassetti,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1104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4 广义相对论的有效场论推广中的黑洞 有效场论的方法表明,广义相对论的一些相当一般的推广包括或者类似的某些高阶曲率修正,其中耦合常数预期很小但是随意的。因此,通过引力波观测以系统的方式检验引力基本性质的诱人前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在文章里,作者在这样的框架中构造黑洞解并研究它们的主要性质。一旦包含转动,他们找到了第一个没有Z2对称性的几何的纯引力例子。尽管存在高阶算子,他们证明了这种几何的线性波动服从二阶微分方程。他们发现了非零的潮汐Love数字,并研究和计算了这种几何的准正模式。这些结果对引力波科学很有意义,也可能与银河系中心或X射线双星的电磁观测有关。 Black Holes in an Effective Field Theory Extension of General Relativity Vitor Cardos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1105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5 用局域气泡中未被发现的脉冲星解释 局域高能宇宙射线全电子谱 宇宙射线电子和正电子是星际介质(ISM)中粒子传播的示踪剂。最近使用高能立体系统做的测量将全电子(电子+正电子)光谱扩展到20 TeV,由于这些粒子的冷却时间约为10 kyr,因此可以探测非常局域的来源和输运。另一个关键的局域测量,是最近使用高空水切伦科夫天文台进行的对双子座伽马射线源周围的ISM扩散系数的估计。推断的扩散系数远低于通常假设的值。有人认为,如果这个扩散系数代表了局域的ISM,脉冲星不能解释在地球测量的等电子谱。在这里,如果距离地球30-80pc存在一个目前未被发现的降速功率为~1033-34erg/s的脉冲星,他们表明局域ISM中的低扩散系数与脉冲星风星云中能量最高的电子的起源相容。这种脉冲星的存在与已知的数量大致一致,并且有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被发现。 Undiscovered Pulsar in the Local Bubble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Local High EnergyCosmic Ray All-Electron Spectrum R. López-Cot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1106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106 CPT对称性宇宙 作者提出宇宙的状态不会自发地违反电荷、奇偶性、时间反转(CPT)。相反,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是爆炸之前的宇宙的CPT图像,无论是经典的还是量子的。爆炸前后包含宇宙反宇宙对,从无到有直接进入一个热的,辐射主导的时代。CPT对称性在这样的时空上选择了一个独特的QFT真空态,提供了一个新的对宇宙学重子不对称性的解释,以及对宇宙学暗物质的非常合算的解释。只需要粒子物理标准的三代模型(带右手征中微子),Z2对称性足以使右手征中微子保持稳定。他们从第一原理计算了丰度:如果与观察到的暗物质密度相匹配,则要求其质量为4.8×108GeV。其它几个可测试的预测如下:(1)三个轻中微子是Majorana粒子,允许中微子双β衰变; (2)最轻的中微子是无质量的; (3)没有原初长波引力波。他们提到了强CP问题和时间箭头的联系。 CPT-Symmetric Universe L. Boyle, K. Finn, N. Turok Phys. Rev. Lett. 121,2513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301 基本粒子与场论 责编:晁伟、刘晓辉 双曲型暴涨 作者提出了一种场空间是双曲面的宇宙学暴涨模型。该模型中,涨子从不缓慢滚动,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向心力在势的底部轨道运动。虽然在暴涨过程中初始速度会红移掉,然而在负弯曲空间角动量很自然地开始指数化变大并且一直都会相关。量子涨落产生的扰动是绝热并且近似标度不变的;令人震惊的是,在一定参数空间,在穿越视界时候,扰动可以翻倍指数化增长。 Hyperbolic Inflation Adam R. Brown Phys. Rev. Lett. 121, 2516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601 边界量子场论外尔反常诱导的流 作者证实当外磁场与边界平行时,外尔反常会在边界附近诱导一种新的反常流。这种诱导的流本质上是一种磁化流:在边界的虚电荷的运动导致了真空不均匀的磁化,因此是一种磁化流。与之前研究的其他反常流现象,比如手征磁化效应或者手征涡流效应,不同的是,该诱导流能在真空中出现而并不依赖材料系统的存在。与卡希米亚效应类似,作者所发现的效应是由真空量子涨落的边界效应所导致的。然而,这种诱导流是纯量子力学的,并没有经典的极限。作者简单讨论了该诱导流如何能在实验中观察到。 Weyl Anomaly Induced Current in Boundary Quantum Field Theories Chong-Sun Chu and Rong-Xin Miao Phys. Rev. Lett. 121, 2516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602 用Holevo信息区分黑洞的微观态 作者使用带有大的中心电荷c的二维共形场论(CFT)的Holevo信息去区分基础热态的微观态。全息地来说,热态的CFT微观态与反de Sitter空间的黑洞微观态几何对偶。最近发现全息Holevo信息在长间隔与短间隔区域都呈现高平原稳定行为。这意味着,黑洞微观态是无法通过测量小区域来分辨的热态,但当区域的大小与系统相匹配时,可以完美区分。在本文中,作者证明了加入了正则系综或者微正则系综的热态里共形场的真空和非真空共形族的1/c修正后,高平原会被抬升。本文的结果暗示着之前提到的黑洞微观态几何的可区分与不可区分性会被量子引力的牛顿常数高阶修正破坏。 Distinguishing Black Hole Microstates using Holevo Information Wu-zhong Gu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16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603 Ising网络的对偶 本作者研究了平面Ising网络与正定正交Grassmannian元胞之间的等效。作者基于混合(amalgamation)构建了一个微观结构从而建立了任意平面Ising网络的对应。该等效性允许作者引入两种计算Ising网络关联的递归方法。第一种是建立在对偶运动之上,生成属于Grassmannian中同样元胞的网络。这种方法到处分形格点,在格点上的递归公式会准确地变成有效耦合的重整化群方程。对于另一种方法,作者用了一种混合,在该混合中每一次遍历会使得种子格点大小翻倍。该方法引导出一种计算复杂度随自旋格子数成指数标度的关联的有效方法。 Dualities for Ising Networks Yu-tin Huang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1604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604 测量Λc+的半轻子 单举衰变的绝对分支比 本文使用双标记方法测量了Λc+的半轻子单举衰变的绝对分支比。作者得到的分支比为B ( Λ+c→ Xe+νe) = ( 3.95 ± 0.34 ± 0.09 ) %,这里第一个是统计误差第二个为系统误差。通过已知的Λc+的寿命和非奇异粲夸克介子(D0和D+)的电平均半轻子衰变宽度,作者得到了单举轻子衰变宽度的比为Γ( Λ+c→ X e+νe) / Γ( D → X e+νe) = 1.26 ± 0.12。 Measurement of the Absolute Branching Fraction of the Inclusive Semileptonic Λc+Decay M. Ablikim et al. (BESIII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121, 2518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801 在HFIR用PROSPECT 首次搜索短基线中微子震荡 本文报道了首个高束流同位素反应堆(High FluxIsotope Reactor)中的235U裂变产生的反中微子的观测结果。PROSPECT全称为the Precision Reactor Oscillationand Spectrum Experiment,由4吨掺6Li液体闪烁探测器构成,从反应堆到探测器的基线距离为7-9米,并在少于同1m水等价的负载运行。反应堆运行在85MW,经过33活跃天,实验采集了25461 ± 283个逆beta衰变数据。本文对作为基线距离函数的逆beta衰变的直接能量谱做了模型无关的分析,分析在95%置信度限制了之前允许的惰性中微子震荡的大部分参数空间,并在2.2个标准差的置信度否决了之前反应堆反中微子异常的最佳拟合结果。 First Search for Short-Baseline Neutrino Oscillations at HFIR with PROSPECT J. Ashenfelter et al. (PROSPECT Collaboration) Phys. Rev. Lett. 121, 2518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1802 原子核物理 责编:耿立升 双幻核132Sn增强的四极和八极强度 利用欧洲核子中心不久前服役的HIE-ISOLDE加速器以及高效率MINIBALL阵列,通过安全的库伦激发,Rosiak等人布居了双幻核132Sn的第一2+和3-态。通过加速132Sn离子束(132Sn31+)到5.49MeV每核子并入射到206Pb靶上,符合测量了散射粒子和靶粒子以及入射粒子的低激发态退激发产生的γ射线。约化跃迁强度则通过132Sn的0g.s.+→21+,0g.s.+→31-和21+→31-跃迁确定。这些低激发态的实验结果为包括大尺度壳模型,蒙特卡罗壳模型,非相对论和相对论随机相位近似在内的理论关于跨壳层组态的确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此次实验验证了关于132Sn中存在局部增强的E2跃迁(B(E2; 0g.s.+→21+))的理论预言。所展示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可以被认为是关于132Sn具有球形(结构)和双幻核属性的首次直接验证。(肖杨) Enhanced Quadrupole and Octupole Strength in Doubly Magic132Sn D. Rosiak et al. (MINIBALL and HIE-ISOLDE Collaborations) Phys. Rev. Lett. 121, 2525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2501 原子、分子与光学 导读:宋新秀;责编:张文凯 利用腔中的光-物质耦合 研究集体Jahn-Teller相互作用 本文从理论上和实时量子动力学角度研究了耦合腔模的分子系综的超快非辐射弛豫问题。在单分子与腔模耦合强度相等的情况下,作者发现从上极化态到下极化子态的非辐射弛豫速率强烈地取决于耦合分子的数量。另外,明暗极性状态之间的耦合构成了(伪)Jahn-Teller相互作用的特殊情况,这涉及到系综中分子的内部坐标集体置换,并且一阶振动耦合的强度完全取决于分子电子态之间能隙的梯度。对于N> 2的分子,两个光学活性极化子之间的N-1光-物质暗态具有真正的集体锥形交叉点,其位置则取决于系综中每个分子的内部原子坐标,并将导致上极化的超快非辐射衰变。 Collective Jahn-Teller Interactions through Light-Matter Coupling in a Cavity Oriol Vendrell Phys. Rev. Lett. 121, 2530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001 具有混沌光谱的离子235U核 跃迁的共振电子桥激发 235U中76 eV同核异构体的电子桥激发,在U7+离子中可被显著增强,这有可能激发该核的激光。这是因为电子谱在核过渡能量附近具有很高的密度,从而保证了共振条件的满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体量子混沌的量子统计理论,以证明电子因子的典型值使235U7+中电子桥概率提高了许多个数量级。作者还考虑了中性铀的内部转化,来提取核骨架元素。最终的电子桥速率与目前精密光谱中使用的Yb+八极跃迁速率相当。 Resonant Electronic-Bridge Excitation of the235U Nuclear Transition in Ions with Chaotic Spectra J. C. Berengut Phys. Rev. Lett. 121, 2530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002 两个载波频率ω和2ω在相互正交的 方向上线性极化的重叠激光脉冲的 光电子圆二色谱 借助于类-甲烷手性系统模型,本文在理论上证明了通过载波频率ω和2ω的两个重叠激光脉冲的单个实验就可获得光电子圆二色谱(PECD)的可能性,这两个频率在两个相互正交的方向上线性极化。根据相对相位,由此产生的电场可以被调成沿着ω脉冲的极化在上下半球中拥有两个不同的旋转方向。作者还预测随机取向样品的光电子发射具有很强的前向-后向不对称性,即在上下半球中具有相反的符号。所预测的PECD效应对相位和对映体敏感,为这种基本现象提供了新的见解。另外,这种效应可以通过改变脉冲的相对强度来进行优化。 Photoelectron Circular Dichroism with Two Overlapping Laser Pulses of Carrier Frequencies ω and 2ω Linearly Polarized in Two Mutually Orthogonal Directions Philipp V. Demekhi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2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201 相对论激光-物质相互作用的 半相对论薛定谔方程 利用所谓的传播计和相对论质量修正,本文推导出了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半相对论公式。作者证明了超强激光场引起的相对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来解释,只要用相应的时间依赖的场修饰质量来代替传播计哈密顿量中的剩余质量。该半相对论方法的有效性,可在数值上用暴露于强烈的极紫外激光脉冲的氢原子来检测,该激光脉冲的强度足以加速电子到相对论速度。结果表明,尽管从普通(非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得到的结果通常不同于狄拉克方程的结果,这说明其相对论效应是显著的,而使用半相对论公式的结果与完全相对论处理的结果在定量上非常一致。 Semirelativistic Schrödinger Equation for Relativistic Laser-Matter Interactions Tor Kjellsson Lindblom,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2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202 利用阿秒光电子干涉法测定电离时间 原子和分子的激光诱导电子隧穿电离,在阿秒领域里成为广泛有趣的强场现象的触发器。了解电子隧穿电离的时间,对实现阿秒计量的最终精度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阿秒光电子干涉仪,它是基于直接和近前向重散射电子波包干涉,用于确定表征隧穿过程的时间信息。加入与强基波场正交的弱扰动可以对直接和近前重散射电子波包的相位进行修正,从而导致了干涉图在光电子动量分布中的位移。通过分析干涉图对该扰动的响应,作者精确地得到了电离时间的实部,即电子离开势垒的瞬间,以及相关的再散射时间。此外,电离时间的虚部也被解释为势垒下与电子运动相关的量,这一点得到了明确的确定。 Determination of the Ionization Time Using Attosecond Photoelectron Interferometry Jia Ta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2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203 在自旋解耦魔阱中扩展 相互作用极性分子的旋转相干性 极性分子中旋转态的叠加会引起强烈的长程偶极相互作用。在此,作者将光阱中极性23Na40K分子的稀薄气体中的旋转相干性延长了近1个数量级至8.7(6)ms;并证明了自旋去耦魔阱,它取消了一阶并减少了二阶差光频移。后者可通过直流电场实现,该直流电场解耦核自旋、旋转和捕获光场。最后,作者观察到密度相关的相干时间,这可以通过大量气体中的偶极相互作用来解释。 Extending Rotational Coherence of Interacting Polar Molecules in a Spin-Decoupled Magic Trap Frauke Seeßelberg,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4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401 玻色-费米混合物中诱导的p波配对 由诱导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库柏配对代表了本文描述费米超流性的一个范例。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强耦合理论,用于描述沉浸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自旋极化费米子之间的p波配对的临界温度。费米子通过凝聚物中声子的交换相互作用,作者的自洽理论考虑了由此产生的诱导相互作用的全频率和动量依赖性。文中作者还证明了阻滞和自能效应对于获得临界温度的可靠值都非常重要。着眼于实验相关系统,本文对玻色子-玻色子和玻色子-费米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及其质量的变化都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确定了最适合实现p波超流体的系统。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这样一种超流体在实验上确实是可以用轻玻色子与重费米子混合而得到。 Induced p-Wave Pairing in Bose-Fermi Mixtures Jami J. Kinnunen,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4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402 相互作用可调的玻色子分数量子霍尔 相位:从Laughlin液体到分数维格纳晶体 可实现物质拓扑相位的高度可调平台正从原子和光子系统中呈现,并为设计粒子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应用前景。除了在不同的分数量子霍尔相之间的竞争中起重要作用之外,势的形状还可以触发向对称破缺相的过渡,或者甚至向拓扑和对称破缺序并存的相过度。在这里,作为两体相互作用的调整,本文探讨了最低朗道能级在半填充状态下的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模型在两体相互作用调谐情况下的相图。除了众所周知的Laughlin液体、维格纳晶体、条纹和气泡相之外,作者还发现了一个新相存在的证据,该相在每个晶体位点分数填充时呈现晶体序。当成对的玻色子以相对角动量4?强烈地相互排斥时,Laughlin液体过渡到该相。作者还证明了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将基态冷原子与多个不同宇称的里德堡态进行结合来实现。 Fractional Quantum Hall Phases of Bosons with Tunable Interactions: Fromthe Laughlin Liquid to a Fractional Wigner Crystal Tobias Graß,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4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403 悬浮式光机械中的进动运动 [编辑推荐语]除了平移、旋转和章动之外,实验上首次证明了悬浮纳米粒子的进动运动。 本文实验研究了非球形悬浮纳米粒子在真空中的动力学。除了平移和旋转运动之外,作者还观察到光扭矩引起的进动和束缚粒子的章动。文中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作者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中推导出了运动频率的近似表达式。结果表明,这些模拟和近似表达式都与实验十分吻合。最后,作者测量的扭矩为1.9±0.5×10-23Nm在1×10-1mbar,预测的扭矩灵敏度在1×10-7mbar为3.6±1.1×10-31Nm/√Hz。 Precession Motion in Levitated Optomechanics Muddassar Rashid,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6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601 强相互作用费米气体中竞争性的 吸引和排斥短程关联的时间分辨观察 [编辑推荐语]冷原子实验学家正在接近著名的Stoner铁磁模型。 作者利用时间分辨泵浦探针光谱技术研究了超冷双组分费米气体的非平衡动力学,选择性地淬灭到沿着宽Feshbach共振的上分支的强排斥。对临界相互作用,作者发现排斥性费米子之间的短程反关联的快速增长克服了并发配对过程。在更长的演化时间,这两种竞争机制似乎在宏观上共存于费米子和配对的短程关联状态,这是迄今为止无法预料的。该工作为排斥的费米气体的命运提供了基本的见解,并为探索费米子物质的复杂动态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Time-Resolved Observation of Competing Attractive and Repulsive Short-Range Correlations in Strongly Interacting Fermi Gases A. Amico,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6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602 光学微阱中冷原子超强自旋耦合的观察 作者通过将独立中性原子的自旋耦合到光阱势中的量子化运动来实现了Dicke模型的机械模拟。原子自旋状态起到了Dicke模型中原子系综的电子态的作用,并且原子的阱内运动态对应于电磁场模式的状态。自旋和运动之间的耦合由俘获光场的固有极化梯度引起,这导致空间变化的矢量光移位。作者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达到了超强耦合状态,即获得的耦合强度是阱频率的重要部分。此外,借助额外的光场,作者实现了耦合强度的原位调谐。除了基础研究的意义之外,证明了光学捕获的冷原子物理学与Dicke模型之间的一对一映射为实现利用极端耦合强度的协议和应用铺平了道路。 Observation of Ultrastrong Spin-Motion Coupling for Cold Atoms in Optical Microtraps A. Dareau,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603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603 非线性动力学和流体力学 责编:兰岳恒 混合等离子体-光子系统中 连续体束缚态的形成 连续体(BIC)中的束缚态是具有辐射通道开放结构的局域态。然而在理论上,它仍然限制在无限长寿命和大品质因子的情况。在没有损耗的介电系统中,已经有这种异常状态很多可能的实现。然而,在诸如等离子体激元的有损系统中实现BIC仍然是一个挑战。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探索了在混合等离子体-光子结构中实现BIC的可能性,该结构由耦合到具有发散辐射品质因子介质光波导的等离子体光栅组成。等离子体-光子系统支持两组不同的BIC:Γ点处的对称保护BICs和远离Γ点的Friedrich-Wintgen BICs。光子波导模与光栅间隙等离子激元具有强耦合,导致能级免交叉行为,该行为具有高值150meV的拉比分裂。此外,我们发现强耦合显著地改变了混合系统的能带图,揭示在远离Γ宽角跨度上支撑光停止的可能。(王诗旖) Formation of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nuum in Hybrid Plasmonic-Photonic Systems Shaimaa I. Azzam,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39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901 单等离子体纳米天线 声远场高超声速表面波检测 小金属粒子的光学特性能够跨越多种亚衍射局部现象和宏观光学元件之间的鸿沟。金纳米粒子的机械振动与电子集体振荡引起的光学响应之间的光机械耦合使得单个金属纳米天线的发射和表面声波(SAWs)的检测成为可能。Rodrigo Berte等人采用两个金纳米粒子,一个作为源,另一个作为SAWs的受体,即使这些天线间隔的距离在数量级上大于振动的特征亚纳米位移,作者探讨了发射源相干机械模阻尼引起的SAWs的频率成分、波速和振幅衰减。双色泵浦探针实验和数值计算揭示了发射的SAWs的特征瑞利波行为,并且表明SAWs引起的受体天线光学调制允许准确探测源频率,即使当源和受体的本征模失谐。(王诗旖) Acoustic Far-Field Hypersonic Surface Wave Detection with Single Plasmonic Nanoantennas Rodrigo Berte, et al Phys. Rev. Lett.121, 2539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3902 折纸中的变换动力学 一个具有特定折痕图案的纸可以折叠成许多不同于扁平未折叠的结构,实现形状和功能上的有效转换。这使得折纸工程成为制造变形机器的有望之法,但是预测和控制这种转换是困难的,因为折纸系统在平面展开状态下的基本动力学还不是很清楚。使用Miura启发的机制,Chang Liu等人找到并验证了一个模型,以预测机械折纸系统中的位形切换。该模型结合了Miura机制中由材料柔软性引入的隐藏自由度。作者对这种假关节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特性分析,以识别其集总刚度和惯性,并用它来建立新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通过平衡系统的动能和势能来预测折纸机制将止于何种构型。可以应用此模型来设计具有17种不同构型的分支折纸结构,它由单个致动器控制,可展示这些构型可由定制的动态输入可靠切换。鉴于折纸几乎可以复制任何形状,希望这个框架适用于任意结构和机制的转换。(王诗旖) Transformation Dynamics in Origami Chang Liu Samuel M. Felton Phys. Rev.Lett.121, 254101(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4101 粘性对惯性液滴形成的影响 像水一样低粘度液滴的破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理论预测,在无粘性极限中,人们会观察到有限时间奇点,从而产生一个普遍幂律,对于给定密度和表面张力具有普适的前因子。这种普适性已被建议作为确定短时间尺度动态表面张力的有力工具。Deblais等人结合高分辨率的实验和模拟表明这种普适性在实践中是不可观测的: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作者发现流体和系统参数确实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少量的粘度足以显著改变破碎动力学。(王诗旖) Viscous Effects on Inertial Drop Formation A. Deblais, et al. Phys. Rev. Lett.121, 254501(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4501 带电沉积粒子的稳定构型 真空中带电粒子的定性行为由Earnshaw定理给出,它告诉我们在真空中没有稳定的带电粒子结构,可以保持对微扰渐近稳定。在粘性流体中,沉积不带电粒子的固定构型实例已知,但它们不稳定或中性稳定-它们不是吸引子。在这篇论文中,通过实例表明,沉积在流体中的两个带电粒子,对于电荷,半径和密度等参数很大范围内的扰动具有渐近稳定的构型。这种束缚态的存在从基本观点来看非常重要,并且对于各种生物、医学和工业环境中的稀薄带电粒子系统来说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王诗旖) Stable Configurations of Charged Sedimenting Particles C. Trombley M. Ekiel-Je?ewska Phys. Rev. Lett.121, 2545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4502 等离子体与束物理 责编:陈少永 关联电子动态结构因子的 Ab initio路径积分蒙特卡罗结果: 从电子流体到温稠密物质 电子在极端密度和温度下的准确描述对于理解天体物理中的研究对象和惯性约束聚变至关重要。文中动态结构因子S(q,ω)是一个关键量,因为它在X射线汤姆逊散射实验中可以被直接测量,并且主导着像动态电导率这样的输运特性。Dornheim等人基于动态局域场修正G(q,ω)的随机抽样,通过进行广泛路径积分蒙特卡洛模拟和开发一种所需的解析延拓的新方法,首次给出了S(q,ω)的Abinitio结果。此外,研究还发现,所谓的静态近似,为在大部分温稠密物质体系中获得高质量S(q,ω)数据提供了较大可能性。(阳青程,牟茂淋) Ab initioPath Integral Monte Carlo Results for the Dynamic Structure Factor of Correlated Electrons: From the Electron Liquid to Warm Dense Matter T. Dornheim, et al Phys. Rev. Lett. 121, 2550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5001 千赫兹飞秒激光脉冲辐照下球形膨胀 等离子体中的自组织Kilotesla磁管阵列 Shiyi Zhou等人利用毫焦千赫兹飞秒激光脉冲辐照预成型的球形膨胀等离子体(由强度为1×1014W /cm2的预脉冲驱动),通过时间分辨磁光偏振旋转测量,观察到快速电子介导的丝状结构和伴随的2000T自组织磁管阵列。研究发现,这些周期性的丝状结构主要来源于从球形等离子体内部致密区域喷射出的高能电子流,这将在2ps内引起膨胀等离子体中的电子Weibel不稳定性和磁场组织及放大。这些结果为利用一个更小、更可靠的实验平台研究强磁场的放大和伽马射线爆发的辐射特征开辟了新的途径。(秦晨,牟茂淋) Self-OrganizedKilotesla Magnetic-Tube Array in an Expanding Spherical PlasmaIrradiatedby kHz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Shiyi Zhou, et al Phys.Rev. Lett. 121, 2550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5002 相对论等离子体湍流中的粒子加速 湍流,因其无处不在的特性,经常被用来解释天体物理中高能辐射源内的非热粒子成因。通过粒子模拟,Comisso和Sironi研究了磁主导(即所谓相对论)成对等离子体(pairplasmas)中的衰变湍流。研究发现,幂律粒子能谱的产生是相对论湍流的一般副产物。对于较高的磁化强度和较强的湍流水平,幂律斜率较难实现。在大规模系统中,斜率可达到一个渐近的、不依赖于系统大小的值,而高能谱截止值则随系统大小线性增加;此外,斜率和截止值都不依赖于定义域的维数。通过追踪大量粒子样本,作者们发现粒子注入发生在重连电流片的位置,注入的粒子随后通过与湍流波动的随机相互作用被进一步加速。此研究结果对于解释高能天体物理源中非热粒子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王科力,牟茂淋) Particle Acceleration in Relativistic Plasma Turbulence Luca Comisso and Lorenzo Sironi Phys. Rev. Lett. 121, 2551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5101 凝聚态物理:结构 责编:殷志平 旋转氦纳米液滴的三维形状 在自由射流膨胀中产生的超流体氦纳米液滴的重要组成成分已经被观测到,以得到能够导致明显离心变形的高角动量。作者使用一个产生于FERMI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强极端紫外线脉冲以非常大的散射角测量了单个旋转氦纳米液滴的单次衍射图案。在广角衍射图案上的独特不对称特征使得能够对三维液滴的形状进行独特而系统的识别。对大量数据集的分析允许作者能够追踪液滴从轴对称扁圆状到三轴扁平状、双泡状的演化。作者发现旋转超流体氦液滴产生了类似于经典旋转滴的台阶,但是却没有观察到先前报道的量子滴的亚稳态扁圆形形状。作者的三维分析揭示了纳米尺度上形貌与超流动性的相互关系,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曹锦) Three-Dimensional Shapes of Spinning Helium Nanodroplets Bruno Langbehn, et al. Phys. Rev. Lett.121, 255301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5301 量子群作为量子杂质的隐藏对称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群概念的相互作用的量子多体系统方法,也称为q变形李代数。特别地,作者表明,如果自由量子粒子的对称性对应于李群G,则在存在多体环境的情况下,该粒子可以通过变形群Gq来描述。关键的是,单个变形参数q包含系统中多粒子相互作用的所有信息。通过考虑量子转子与玻色子库的相互作用,作者举例说明了作者的方法,并证明在微扰区从闭式解中提取q值可以预测系统对于杂质库耦合强度的任意值的行为,这与非微扰计算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变形参数的值允许人们预测转子库相互作用在哪个耦合强度导致形成稳定的准粒子。基于量子群的方法不仅可以极大地简化杂质问题,而且可以对相互作用的多粒子系统的隐藏对称性提供有价值的见解。(麻晓波) Quantum Groups as Hidden Symmetries of Quantum Impurities E. Yakaboylu, et al. Phys. Rev. Lett.121, 255302 (2018)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1.255302 拓扑超流体中角动量的轨道翻转转变 超流体3He的B相的轨道角动量的方向可以通过设计吸收二氧化硅气凝胶框架的各向异性来控制。在这项工作中,他们发现了超流角动量的异常和突然的轨道-翻转转变,该转变发生在垂直和平行于各向异性轴的方向之间。轨道-翻转转变没有滞后、变暖或冷却,这正如连续热力学转变所预期的那。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