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高考 选课走班如何设计、评价课程?你应该知道这些:当下,如何应对“新高考”“新中考”是许多地方、学校面临的教育难题。近期,源创图书推出《选课走班100问》,系统梳理十一学校“选课走班”10年经验,提供流程、策略、工具和方法,帮助教师从容应对“新高考”“ 新中考”挑战。接下来,源创图书微信号将重点推送书中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选课走班后,学生被极大地激发和,对课程的需求更加多元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课程满足学生需求,选课走班就会变得形式大于内容。“选课走班”,“选课”在前,“走班”在后,学生是因为选择了不同课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化的课表而走班。因此,如何设计课程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就显得非常关键。在设计课程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所谓“顶天”,是指学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必须满足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谓“立地”,是指课程方案的制定,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要从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中生长出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
十一学校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方案的前提下,细致调研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旨,在专家的帮助下,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框架。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他们,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支撑。因此,我们的课程方案,应该增加选择性,应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让有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拥有选择性是课程成熟的标志。
我们将课程定位于为人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全面素养的提升和适应未来社会做准备。选课走班后,学生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不断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我适合什么?”借此,学生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逐渐发现和自己。通过选择,学生会逐渐找到目标和方向,从而拥有发展、成长的内动力。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对课程的理解不能只局限在课堂,学生的活动、游学、职业考察、行为规范乃至日常生活都可能成为课程。只有这样看待课程,我们才能更系统地设计课程方案,让我们的育人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得到更多样的体验、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一学校围绕这一问题,做了许多探索,总括起来,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
我们在确定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将国家课程方案的课程开足、开齐。特别是实施“新高考”方案后,学生除语文、数学、外语外,可以在、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三个科目作为高考科目,这样就有了20种组合的可能。学校开设的课程,一定要保障学生的这20种选择都能得到满足,从而确保学生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课程内容。
我们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调研学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学校开设的汽车设计、围棋、桥牌、马术、射箭等课程,都是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的。事明,这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在每年的教育教学诊断中,这些课程的评价结果都是积极的,这更坚定了我们课程开发要始终面向学生的信心。
为了加强普通高中课程的育人属性,各个学科都把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写入了新的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课程内容应该做哪些调整以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地呢?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的取材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事情的转变。因此,学校的课程内容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取材。
比如,生物学科让学生通过调查家族遗传性状并分析传递情况来展开对遗传规律的学习;语文学科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深入调查,写作非虚构作品;物理学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和实际生活应用有关的电,等等。此外,我们的课程也很注重捕捉未来发展的趋势。比如,技术学科开设了程序设计、大数据、APP开发等编程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能获得通向未来之门的钥匙。
在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发掘教师自身优势,将他们的职业发展与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学校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很注重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将教师的专业优势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很好的课程资源。
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是鲁迅研究专业的博士,如果只是开设普通的语文课,对这位老师的专业储备而言是一种闲置,而学生又有这方面的需要,于是我们就专门开设了鲁迅研究选修课。这既让老师的专业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又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再比如,我们还有一些科学课程老师,他们特别擅长课题研究、实验研究,为此学校建立了许多专业实验室,请他们开设高端项目研究课程,带领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学习。
目前,学校开设了308门学科课程、31个综合实践课程、65个自主管理课程、93个职业考察课程、200多个课程、16个高端项目研究课程、15个大学先修课程、12个游学课程,还有6个书院课程。
多样化的课程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需要从多个维度质量,其中评价是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评价与诊断系统。
选课走班后,我们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占到终结性评价的40%。过程性评价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内容等要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并加以管理。学生可以在移动终端,随时查看自己的过程性评价情况。过程性评价随时随地以评价过程的方式激励学生,实现“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过程性评价作为课程链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其纳入课程研发中。我们在研发课程的同时研究过程性评价方案,并将其写进《课程指南》和学生的《学习读本》中,我们将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指标在每个课程开始前呈现给学生,通过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例如,思想课程I,这门课程属于人文领域,面向参加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该课程实施话题式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对观点的提取、呈现、辩论等能力的培养,所以,“线%的权重,分四个层级,每个层级从观点的创新性、论据的支撑情况、语言的表述情况和书写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形成各等级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指标使学生始终知道自己做到什么程度了、距离更高的标准还有多远,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的学习。
选课走班后,学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的诊断工作,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诊断既有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诊断,也有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诊断,从不同维度帮助教师和学生反思在教与学方面的问题,引导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业水平方面的诊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但我们已经将它们的定位从考试评价为诊断,以更好地查找问题,而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分数。因此,从命题到成绩分析,都需要重新定位,围绕着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来进行。
为了最大限度诊断出每一个问题,并对每一位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我们建立了学生学业成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以技术平台为支持,使用网络阅卷系统,留下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题记录,并自动进行数据分析。
每一次阶段诊断过后,系统会形成每一位学生的诊断情况分析报告,包括学生的优势学科、弱势学科、需要提高的能力点等;同时,这个系统还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补考办法、课程办法,还有每位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报告单。这份报告单,包括学生在校的选课和修课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业成绩、学分以及其他表现情况,最终会通过网络平台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为了帮助教师查找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师反思,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诊断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定期进行诊断。
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研发出诊断工具。每个学期,学校诊断中心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的教学诊断。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做出自己的反馈。诊断后的数据,诊断中心会分别发给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个人,大家可以从不同层面反思工作、查找问题,并为教师日后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 摘编自源创图书《选课走班100问》,易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