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高考课堂目前的教师能否达到要求?

作者:  时间:2018-10-17  热度:

  迎接新高考课堂目前的教师能否达到要求?广义的生师比指学校的学生总数与学校的教师总数的比值,而狭义的生师比指一名教师平均所负责的课内学生总数。

  总体上,在中学阶段的学校教学单位下,生师比越低,班级规模越小,教学质量越高(郭栋,2014)。

  一类是课堂面对面教学,无论基础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面对面的课堂教学都常重要的教学互动形式;

  另一类是网络在线教学(在线教学的覆盖面日益增大),在网络教学下,一个老师可以面向千万个学生进行讲课,因此,在网络在线教学下,生师比不具有讨论意义。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从2017年到2016年十年间,小学、初中以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即生师比在下降)。

  其中,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初中生师比从16.52下降到12.41;此外,高中生师比从17.28下降到13.65。

  但是,小学的生师比却变化不那么明显,2007年的18.82到2016年17.1,此外,2013年达到最低点,从2013年-2016年又经历了一个缓慢增长的阶段。

  可见,总体趋势上,初中和高中的生师比在过去十年间有所增大,但是小学的生师比变动不大。

  这里可以猜测,在教师总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适龄小学生的数量保持稳定波动增长,但是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数却有了下降的趋势。

  从2004年到2016年,初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也呈现了先上升(2004-2010)后下降(201-2016)的趋势;

  各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数据也验证了在教师总数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初中和高中经历了招生数的下降,从而导致了生师比的下降,但是小学教育招生数一直保持稳定,从而小学生师比也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从以上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我们已经知道了近年来我国生师比的大致范围和变化趋势,这里对标教育部对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的生师比的。

  2001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对我国的师生比(师生比和生师比互为倒数)做出了底线的。

  2017年5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创新工作案例的通报。生师比小学19:1、初中13.5:1、高中12.5:1(来自自治区创新工作案例) (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

  从2001年到2017年,的生师比的标准其实并没有大的变化,大致为小学19:1、初中为13.5:1、高中为12.5:1。

  从2016年统计局对外公开的数据来看,小学17:1,初中12.5:1,高中13.6:1。

  可见,小学和初中的生师比是达到了教育部提供的参考线了,但是高中的生师比(13.6:1)却高于教育部提供参考的12.5:1。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高中生师比相对较高,班级规模相对较大,这一目前现状对高中老师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

  教师负担增加如果生师比过高,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覆盖照顾好所有的学生;同时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周课时和教学负担,教师批改作业和备课的精力成本也会增加。

  教学互动体验不佳教师对教学的指导性减弱,降低学生对老师讲授知识的吸收程度、以及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度。这类现象已经在个体实验、分组实验以及演示性实验中得到验证。

  教育质量结果较高的生师比,学生不能和教师获得更多的讨论和互动,从而产出更高质量的教学的可能性更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较高的生师比,也可能会增加走班排课的压力,单个教师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将继续增加。

  根据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不同使用需求,学业有方推出应对高考一站式解决方案,该方案满足新旧高考制度下高中学校对学生培养、教学管理、教育评价、教师培养与教育资源的,能够协助学校构建“培养—评价—反馈—改进”的教育质量提升闭环,精准响应国家教育与发展的政策规划,帮助学校践行“育人”的教育。

  学业测评、生涯规划、排课走班、高考报考、科研训练、自主招生、教师培训、学校评估

  学业有方,是面向高中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的一站式高考解决方案,归属于平方创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位于科技园,是一家专注教育领域、面向全球用户的数据公司。公司致力于链接全球教育数据,构建了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级数据基础设施,拥有众多数据结构完善、数据规模大、数据质量高的数据库,目前是全球领先的教育数据服务商之一。

  公司旗下拥有面向高中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品牌“学业有方”、面向学生和家长用户的品牌ApplySquare(申请方)、面向教育管理者及教学科研实施单位的品牌SquareStrategics(方略)以及面向教师群体和科研组织的品牌KnowledgeSquare(知拾)。同时,公司还拥有面向大学生的品牌“大学声”和面向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品牌“一读EDU”。

  我们将高等教育需求群体、院校及科研机构、学术及行业组织、相关部门、非营利组织、及企业进行有效连接,让互联网技术与数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并为提升教育的公平性、性和有效性,推动教育,以及配合推动国家教育战略做出贡献。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