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雌性动物的抚育对于幼崽的存活至关重要。刊登在新一期美国《神经元》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雌鼠将幼鼠抱回自家窝里的本能源自一种特定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
此前研究就发现,大脑中内侧视前区区域是与母性行为相关的重要区域,但对其中的具体神经信号机制并不清楚。
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林大宇团队在这次的新实验中,考察了雌性小鼠同自家和别家鼠宝宝互动时其大脑内侧视前区的活动。结果发现,雌鼠在接近鼠宝宝并将其抱回窝的过程中,内侧视前区一种名为雌激素受体阿尔法的蛋白质电信号最为活跃;一旦鼠宝宝归窝,这种电信号水平就降低了。
研究发现,如果通过化学手段阻断这些细胞活动后,雌鼠的护犊行为就会消失。如果人为激活这些细胞活动,未育雌鼠也会出现类似母性行为。
论文高级作者林大宇对新华社记者说,研究中发现鼠妈妈不能区分自家或别家的鼠宝宝,因为鼠宝宝移动能力不强,出现别家鼠宝宝的情况很少见。但羊妈妈却可以分出自家或别家羊宝宝,林大宇推测这是因为羊妈妈的嗅觉器官副嗅球参与了辨识幼崽的行为。
她说,团队下一步准备研究雌性在孕育和哺乳后代期间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蛋白质表达活跃,以及这一期间的雄性是否也存在类似机制。(来源:新华社 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