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综述2015年报告文学:主题写作·文体“气场”

作者:  时间:2019-02-27  热度:

  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写作,也是为人类的写作。对当下中国而言,这样的写作还太少。王晖:报告文学的文体“气场” ,除了你所说的“内生活力”的激发,还应该有外力的刺激,诸如近几年来持续推高的非虚构写作。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致力于揭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她勇于直面、揭示、反思因为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时代和人类的苦难,这在消费文化主导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写作,也是为人类的写作。对当下中国而言,这样的写作还太少。

  报告文学应是现实的报告。过度消费历史、单纯依赖档案资料、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没有“对线年的报告文学写作正在改变这种状况。今天的报告文学在全媒体语境中已没有新闻性优势,也没有社会思潮推动的外力,应该在回到文体新常态中,建构报告文学文体自身的优长。”

  丁晓原:中国抗日战争曾经是现代报告文学书写最为集中、最为全面的重大题材类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国家主题。报告文学作家以非虚构的方式,积极参与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也是战后70年这一题材最具写作规模和质量的一次。与战时抗战报告文学“轻骑兵”和“速写化”相比,2015年的作品许多是大体量大容量的厚重之作。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三卷180万字,是我所读到的第一部全时空、全面叙写全民族抗战的报告文学。作者秉持了自觉的“全民族抗战”叙事,超越了以往关于抗战叙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先行、基于单一视角叙事的规制,使作品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更真实地存录历史的本真。这部作品还是一种旨归于当下和未来的精神性写作,其重大的价值在于对凝聚在抗日战争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活。

  徐锦庚的《台儿庄涅槃》写出了台儿庄的“前世”与“今生”,有效拓展了这一题材的写作空间,丰富了作品的历史感。李延国和李庆华的《根据地》由“渐行渐远的冀鲁豫”而至“永远的冀鲁豫”,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叙事中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孙晶岩的《北平硝烟》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叙写北平抗日历史,是一部北平抗日战场的寻访记,也是一部具有新视角的抗战新叙事。

  短篇中也有一些可观之作。铁流的《一个村庄的抗战血书》写山东渊子崖村保卫战,以一种真实、凝练而极有故事性的叙写呈现血战之惨烈之壮烈,是典型的人民抗日叙事。《国家记忆:滇西采风随想录》故事浑成、意味厚重,其中有对历史存在的记写,也有作者钟兴面对历史坦诚“忏悔”的个人叙事——“让历史告诉未来”,作者对历史致敬的情怀隽永而感人。

  王 晖:有关抗战的报告文学,还有几部作品也颇具新意。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以开阔的视野,描述了中、德、日和丹麦等国多位反法西斯志士,在二战中饱含良知和人性光辉的义举,并从宏观层面,以对比方式,揭示德日两国对待侵略战争的决然不同的态度,以及隐含在这些态度和行为背后的民族、文化、政治等因素,理据充分,情感强烈,力透纸背,真正体现出报告文学作家的行动力和在场性,是近年来反思抗战的有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背后凝聚的是作家高浓度的爱国情感、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赤子之心。

  章剑华的《承载》聚焦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移:故宫万件文物的万里大迁徙,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抗日战争,形象地诠释“文化抗日”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作者对于抗战题材的独具慧眼和标新立异,更显示出作者的文化担当和历史责任意识。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描述的是由10余位日本作家组成的“笔部队”,揭露了抗日战争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描述一万余名河北平山县农民组成抗日部队平山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的《寻找平山团》(程雪莉),叙述东北抗联战士抗战的《雪沃东北:民族英魂88旅》(李林),全景再现中国远征军壮举的《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彭荆风),生动地诠释了“全民族抗战”的深刻内涵。此外,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以详实生动的笔触,写出二战期间各国领导人于战场之外的较量,形象再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强权”的人间正道。这些作品使抗战题材报告文学不仅呈现出数量上的规模化扩张,更显示出新的叙述通道和质的提升。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