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乌蒙大地云蒸雾霭,层林尽染。日灿风静之际,站在“鸡鸣三省”老鹰岩远眺,浩浩荡荡的赤水河开山劈石,滚滚东流。
身后,高耸入云的“鸡鸣三省”纪念碑一侧镌刻着诗词《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里行间,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乌蒙山人民决战贫困的生动写照。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海雀曾是毕节乃至整个乌蒙山片区贫困的代名词。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人均纯收入仅33元,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有“苦甲天下”之称。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界的大力帮扶下,海雀人抢抓历史机遇,坚守“有了党的好政策,还需自己更争气”的朴素理念和精准脱贫方略,探索出“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的“十子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精神文明等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针对村里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海雀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村公路14公里、通组路5.5公里,并实现了5个村民组连户路无缝对接和院坝硬化全覆盖。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打开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就“哗哗”流进水缸里。
此外,海雀人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合作医疗力度,新建了卫生室,结束了村民无医无药的历史;新修的海雀小学宽敞明亮,校园内书声琅琅。
“海雀”彝语为“源泉”。今天,“海雀”真正成为了海雀人的幸福源泉,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和其他村寨学习的榜样。海雀村发生的巨变,是毕节试验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缩影。
七里冲通路那天,苗族阿妈王美义喜极而泣,她说以后再也不用背着粮食沿着挂在斜坡上的羊肠小道去赶集,不用担心寨子里的娃娃上学路上的安全了。
七里冲位于滇黔交界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团结村,地势险峻。通路,一直是寨子里29户苗族同胞的期盼。
2017年的一天,村民们的期盼变成了现实:一条平整的水泥路穿过后山的悬崖伸进了寨子,小轿车、大货车开进了山村。欢笑声响彻整个村寨,人们争相诉说这个好消息,比过节还要热闹。一直靠种苞谷、洋芋为生的村民们开始谋划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
近年来,毕节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铁路576公里,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通车里程达75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630公里增加到3.19万公里,农村连户路和院坝“两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整合资源,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水、电、路、讯、房、寨建设,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1800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44.3%;改造农村危房66万户,建成“黔西北民居”110万户,农村综合环境得到有效整治。
每年11月下旬,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就迎来大丰收,黄橙橙的柑橘挂满枝头,惹人喜爱。
“自家10多亩地全部种水果,基本都是橙子,家里两层小楼就是种水果赚钱修的。”77岁的村民赵连权说,全村人基本都靠种水果致富,既增加收入,又保护水土,一举两得。
村主任张安福介绍说,目前橙满园村经果林面积达7500余亩,有柑橘、李子、桃子、梨子等品种,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6万余元。
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在上世纪80年代,全村基本都是茅草房,村民每天靠吃苞谷饭果腹。近年来,这里依托自然风光和红色文化,走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2017年,枪杆岩村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搭乘村里发展旅游业的快车,60岁的村民张志莲住进了儿子新修的楼房,还开了一家农家小店。今年春节,近10万游客进村游玩。张志莲做梦都没想到,当年待不下去、想逃离的穷地方,如今变成了发家致富的好地方。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是对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最好的诠释。在产业带动下,很多村寨打造“一村一品”,昔日的贫困“洼地”闯出致富新路。
毕节市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商品化”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了“两烟”支柱产业,烤烟年均产量达100万担以上,成为全国第四大优质烟区。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培育了“金沙贡茶”“威宁马铃薯”“织金竹荪”“大方天麻”“赫章可乐猪”等“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系列公共品牌,先后获“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皱椒之乡”等美誉,获地理标志产品认证30个、无公害认证272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认证36个。建成农业园区326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专业合作社1.4万余个,带动农户95万余户。
一个个喜人的数字昭示着乌蒙山区人民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到现代农业,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书写了“产业革命”的新篇章。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2014年,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在扶贫工作中,探索总结出“四看法”动态管理指标体系,并在全市推广。
“四看法”之所以声名远扬,是在于它精准识别出了扶贫对象,解决了“扶持谁”这个首要问题,为“真扶贫”“扶真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冬的清晨,在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村大湾组的集中养殖场,40多头牛在饲养人员的吆喝下,全部被撵上了附近的草山放养。
村干部介绍说,集中在养殖场的是精准扶贫对象购买的能繁母牛。原来,垭关村有3000亩荒山草山,村民有很好的养殖基础,发展养殖潜力大。七星关区实施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根据贫困户的需求进行帮扶,为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垭关村的贫困户就是选择了其中的“养牛套餐”:养能繁母牛见效快、效益好,政府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相关部门提供物资和技术服务,确保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同时,探索出“山顶生态林戴帽子,山腰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铺毯子,基本农田科技兴农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经验。开展了喀斯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威宁试点”工作。按照“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营销”的思路,开展区域经济管理体制“跨县组合、封闭运行”的“百里杜鹃试验”,闯出了旅游连片扶贫之路。“十大员”就业扶贫举措得到肯定。
今年9月,经国务院扶贫办专项评估检查,黔西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成功实现稳定脱贫出列目标。
该县红林乡漆树村58岁的杨华新,因1996年受伤不幸落下残疾,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妻子、儿子务农维持。不过,在2017年底获得2箱蜜蜂的扶持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为了当地的“养蜂能手”,收入大大增加。
“1箱蜜蜂一年能产20多斤蜂蜜,1斤蜂蜜能卖100元,品质好的能卖到150元,自己一年养2箱蜜蜂就有5000多元收入。”杨华新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对于漆树村不少村民而言,养蜂虽不是新鲜产业,但却是通过产业转型实现脱贫致富最实际的方式和途径。
今年,大方县、金海湖新区、百里杜鹃管理区“一县两区”拟脱贫出列,全市剩余的县(区)都将在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
我市围绕“扶持谁”,“三步精准”瞄靶向,做到精准识别摸底调查、程序管理、档案建立“三步精准”,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致贫成因,为“扶真贫”“真扶贫”打牢基础。围绕“谁来扶”,“三力聚合”下功夫,以强化党政主导、激活群众主体、实现社会主扶为三大主要扶贫力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借助社会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统一战线帮扶、深圳对口帮扶、广州对口帮扶、恒大集团企业帮扶等扶贫力量均成为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示范典型。围绕“怎么扶”,“四场硬仗”强基础,立足毕节自身实际,着力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实现区域发展带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发展“两轮驱动”。围绕“如何退”,“三定把关”真脱贫,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定脱贫时限、定出列标准、定考核评估,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促进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有序退出,保证贫困农户享受教育资助、产业扶持、医疗救助等脱贫政策措施,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发展。
当前,全市上下鏖战正酣,“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已成为试验区广大人民的共识和党员干部扛在肩头的政治责任。
而今放眼乌蒙大地,高高的山巅上大风车吞风吐电;深切的峡谷中长堤锁水龙;飞机腾空而起,汽车穿山越壑;城市展露新颜,乡村秀美如画;干部精神勃发,群众扬鞭奋蹄(韩磊)
上一篇:“绸带”绕山间 处处是坦途——毕节市“组组通”公路建设纪实下一篇:毕节市全面落实“大棚房”问题再清理排查工作
据群众举报,毕节市支嘎阿鲁湖武佐河水域非法捕捞行为死灰复燃且有抬头趋势,为促...
12月4日,不过节、也不过年,可群山环抱的安乐乡营脚村五营组第七育种场上人头...
12月2日,车辆行驶在金沙县高坪镇白云村通村公路上(无人机拍摄)。从空中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