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文来自于中国土地利用与交通专栏。该专栏由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发起。客座编辑是明尼苏达大学的曹新宇教授。
摘要:在中国,许多农民工由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例如土地所有权制度和户口制度)和排他的廉租房管理条例而居住在城中村中,并面临着居住隔离。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这些城中村是否为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可及性。文中我们将通过对农民工的通勤模式的研究来探索这个问题。通过2009年对四个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中国大型区域的调查,我们搜集到了农民工通勤距离、通勤时间、人口统计特征、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和该农民工是否居住在城中村的大量个体数据。同时,通过调研过程中搜集到的居住地址的信息,我们还提取了一组建成环境的变量加入到分析当中。通过使用IVTobit模型解决了居住地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后,我们的分析发现居住在城中村的确为农民工提供了相对更好的就业可及性。这个结果和基于美国的同类数据进行空间错位研究的文献结果大相径庭。本研究填补了针对中国城市中的居住隔离、建成环境和交通选择三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空缺。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制定,特别是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政策大多是不考虑其正外部性而直接拆除重建的现状下的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面临移民居住隔离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的信息。
在中国,许多农民工由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例如土地所有权制度和户口制度)和排他的廉租房管理条例而居住在城中村中,并面临着居住隔离。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这些城中村是否为农民工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可及性。文中我们将通过对农民工的通勤模式的研究来探索这个问题。
本文首先对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居住隔离背景以及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分析和总结。随后通过2009年对四个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中国大型区域的调查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该数据包括农民工通勤距离、通勤时间、人口统计特征、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和该农民工是否居住在城中村的大量个体数据。同时,通过调研过程中搜集到的居住地址的信息,我们还提取了一组建成环境的变量加入到分析当中。分析过程使用IVTobit模型解决了居住地选择的内生性问题。
文章对农民工是否住在城中村和建成环境对通勤距离以及通勤时间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居住在城中村的确为农民工提供了相对更好的就业可及性。这样的工作可能是城中村内部及周边存在着大量例如餐饮服务和零售销售的低技能工作,也可能是因为城中村位于工业区附近而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这个结果和基于美国的同类数据进行空间错位研究的文献结果大相径庭。
同样本文还发现建成环境与通勤模式的关系也是明显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的区片,城中村里的农民工的通勤时间和距离越短。那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自己的私家车,而不友好的公共交通让他们不得不使用步行或自行车的交通方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通勤距离和时间。另外,城中村到市中心的距离越远,农民工的通勤时间和距离越长。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时候,人口密度对通勤时间和距离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填补了对中国城市中的居住隔离、建成环境和交通选择三者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空缺。这个发现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制定,特别是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政策大多是不考虑其正外部性而直接拆除重建的现状下的政策制定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面临移民居住隔离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的信息。
本研究对于建成环境与通勤距离及时间之间关系的探索只是解释其相关性,并无建立因果关系,因为并未找到适当的工具变量无法解决其内生性的问题。将来的研究考虑使用其他的模型,例如结构方程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