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书共读《林间最后的小孩》阅读综述(六):面向未来思考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作者基于面向未来的思考,提出了在法律上保障孩子自然中游戏合法化基础上的一些战胜改革阻力的方法——开拓第四边疆。
“……我们人类不只是独立出来,也在融入……我们身属一个最伟大的共同体,一个和万物分享生命奇迹的共同体。”
被奉为“自然文学先驱”的梭罗,虽然生前并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的理想社会,然而,他的影响却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自然文学作家,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思想家及自然文学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深受梭罗影响,他在事业巅峰的时候,内心却极度不安,感受到了一种现代人的“现代困惑”与精神抑郁。他在《现代性情:研究与忏悔》中写道,现代性无疑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比如,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人的自由和对物质的向往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这种看似激动的自由,实际上也会限制人的精神,许多人内心飘忽不定,对现实充满幻灭和绝望。在反复阅读梭罗的著作后,他最终迁移到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把沙漠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出版了《十二个季节:终而复始的乡村年纪》。他声称:“一个对自然史毫无知晓的人无权称自己是一个现代人。”真正的现代人再也不会感到与自然的隔离,而是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美好的生活意味着一种自然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全然的人造世界的生活。
害怕负责是阻碍孩子在自然中玩耍的一种强大力量。即使是无意识的害怕承担法律责任,也会在孩子和自然玩耍之间增加现代的障碍。全社会都应该形成一种在保护孩子的安全的同时,提供孩子在自然中玩耍的权利,减少父母和孩子的忧虑与担心。
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带领孩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修复孩子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满足孩子“亲生物性”需求的同时,是孩子从小获得提高生命的自然根基感。因此,无论是“动物园城市”运动的兴起,还是绿色都市主义的倡导,人们已经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条件,让新生一代在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成长,成年人在其中慢慢变老,缺失的自然将被丰富的自然所取代。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生存的城市中的自然走廊让城市整体回归“自然”、“生态”和“绿色”;“绿色屋顶”在欧洲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屋顶上种植花草树木;“城市农场”在瑞典盛行,小型的果园、牧场、田野也巧妙的融合进入了现代化建筑群之中;很多城市很多城市正在修复河流和小溪,它们的天然河岸曾被混凝土人工化,或被导入地下。很多学校也在逐步转型,建筑物周围的水泥路面变成了树林和草地,我们的学校将把周围的自然环境当做教室。
7月6日,刚刚结束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森林城市绿色共享”专题论坛发布了《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到2025年将建成300个国家森林城市。深圳市也将以生态绿色廊道串联各个公园和街道绿地。
未来的城市设计不应只是满足人类对道路通行能力和顺畅交通的需求,还应该要满足自然完整性的需要,为动植物的流动和生命周期提供条件。并且,随着自然治疗功能的新研究更广为人知,尤其是自然玩耍对多动症的疗效研究,人们会越来越认同有益于儿童的绿色城市设计,儿童和成人在自然化的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效率更高。
自然文学家温德尔•贝瑞说:“当后退有意义时,就意味着你在前进。”从工业化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分离,到现代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对自然的回归正意味着一种新的进步的开始——建设第四边疆。
自然创造了人类,但很少是自组织的。在很多地方,带领孩子在自然中玩耍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能够进入自然也并不一定能真正解决儿童与自然分离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使儿童居住在树林或荒野中,他们也更愿意与电子设备打交道。面向外来思考,我们需要开始一种新的回归自然运动,建设人类新型的生态文明形态。正如洛夫所言:“从长期看来,除非我们改变文化模式和建设环境,不然我们和自然的鸿沟将越来越宽。”
“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以及将来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代来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未来我们的城市、家庭,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状态。”修复孩子们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挽救林间最后的小孩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和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