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是简单的引用罗列就可以吗

作者:  时间:2018-10-31  热度:

  我们写作文献综述,目的是为了明了过去研究的状貌,把握或占领当下研究的制高点,最终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研究者容易陷入毫无遗漏地罗列文献的困境,希冀通过拉网式的文献综述以调和各种相左或彼此矛盾的理论立场。这样写出来的文献综述显然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的。在写作文献综述时,千万不可将所有看似“有道理”的学术观点,不加分析和甄别地拼凑到一块,当成一种创新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 它不仅具有“述性”,更具有“综性”,即是描述与解释、欣赏与批判、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堆积。下面就谈谈文献综述的学术意义与写作误区。

  作为一种具体而特殊的元研究,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乃至学术创新的基石,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学术首先要学会“述”,即要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知道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叙述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说,做学问或学术就是先“照着说”,然后再“接着说”;即使我们最后要达到“六经注我”的境界,但也要从“我注六经”开始。学术研究具有历史继承性,整体上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是后浪推前浪或前浪带后浪式的,若能踏着前人的足迹向前挺进,或踩着巨人的臂膀向上攀登,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攀得更高、看得更远。与此相反,如果无视或忽视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原地踏步或绕圈子势所难免,甚或重复前人的研究,把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当作自己的发现和创新。

  对学术研究而言,文献综述就像是路标,它可以帮助读者识别研究的起源与进程,告诉读者哪些作品是未来研究最重要的根源。重温前人所做的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研究什么、可以研究什么。批判性文献综述犹如清晰的研究地图,它帮助研究者总结以前的研究信息,指导研究者以后的研究路线,推动研究或知识向更深层次发展。有了批判性文献综述,研究者不必自称专家或著名学者,也会被认为了解所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相关学科领域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状貌,还可以证明自己的课题研究是必要的、理性的和有根基的。从世界范围看,大凡成功的学者都非常重视文献综述,也精于文献综述。为了今天的研究,也为了未来的研究,对过去所作的研究再作一些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不读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吸纳巨人的气息,不能不汲取先贤的思想精髓。如果对某领域以往的遗产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我们的视野广度和思想深度必然受到限制,会犯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会忽视那些最有意义、最吸引读者注意的问题。

  正如一个偶次函数有正负根一样,文献综述具有正负双面效应:它既可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学术养料,同时也可能框定甚至窄化或限制后人尤其是那些墨守成规者的视野和思想。也就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远”虽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但并不意味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一定比巨人看得更远”。比如说,如果你是一名学术近视者,纵然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也未必比巨人看得更远。话虽如此,但谁也无法否认文献综述的正面效应。不过,我们也要警醒自己:不能只看到文献综述的“工具意义”,毫不理会前人研究成果本身的“宝藏价值”,更不能将文献综述仅仅视为“学术规范”的一种标志。

  第一,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占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以免“挂一漏万”。文献资料是多类型的,可以是学术著作、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研究者要尽可能地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处理,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础。也就是说,真正的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的“文本”或“类文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鉴、继承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反省中提升自己研究成果的品位。现在较为常见的问题是:许多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查阅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学位论文,而对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政府部门的资料与数据汇编、国家政策文件等关注不够。就学术研究而言,后者与前者同等重要,对于某些特殊的专题研究后者可能更有价值。比如说,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教育发展规划等,不仅包含着过去相关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也蕴含着各种教育研究的热点、焦点、前沿问题,是未来研究不可忽视的文献。

  第二,文献综述是为了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逐步推进的,任何新的研究都根基于或有赖于过去研究的积淀。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依赖前人的观点或以往的文献。从历史的长河看,没有哪一个观点能一统天下,也没有哪一种研究成果能逃遁批判、质疑甚或反对。如果今天的研究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之后,很难走出别人的思维框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复述已有的学术观点或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研究生喜欢或习惯于在别人做过大量研究的领域选择学位论文主题。在这些人看来,在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研究领域选题,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此种种,无疑都是对以往的研究过度依赖的表现,不利于学术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第三,文献综述要客观评价已有的研究成果,力避对其局限性大做文章。虽说“一个伟大的真理需要被批判,而不是膜拜”(尼采),但要知道“每一次批判都将为自己的研究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经验告诉我们:过度地热衷或迷恋于批判他人,或过分地夸大自己研究的原创性或填补空白性,最终将会让自己举步维艰, 甚至无路可走。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如果研究者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毫无理性地否定自己所在学科早期研究成果的价值或影响,声称当今占主流的某些思想或前沿性的研究是由自己创造或再创造的,必然会引起同行们乃至广大读者的不悦甚或反感。标榜自己的研究是一种填补空白或前无古人的研究,是极不明智的,也是有巨大风险的。说“有”容易,说“无”难。因为任何个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自己不知道或未见的东西,就说它没有或不存在。从研究方法论上说, 依凭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判断事物的有无, 是一种归纳论证, 其结论是不周延的和概率论的。令人疑惑不解的是, 多如繁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似乎总是习惯性地标榜自己的研究是前沿的、填补空白的和原创的,对别人的研究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从逻辑上讲,声称某项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往往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该研究意义重大但实在太难,谁也“不敢”去研究它,所以是一片空白;二是该研究没有任何价值或意义不大,谁也“不愿”去研究它,所以也是一片空白。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从事这样的研究都是有风险的。更何况,强调你的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是高深的和有价值的;反之亦然。概言之,文献综述要坚持批判与欣赏同行,纯粹的批判或欣赏都是非理性的。

  第四,文献综述要着力于学术增值,力避“记流水账”。实现学术增值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最为核心的是找出各种研究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有鉴于此,文献综述要时刻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区分和梳理,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不同阶段关于某个问题的各种研究之间的内在关系。原始材料常常是零乱的、无序的,甚至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漏,不同层次、类型和阶段的研究错乱地交织在一起,表面上往往是没有关联的,研究者很难看出其中的“奥妙”。当我们做文献综述时,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即订正那些错误的材料,补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区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哪些是过时的。其次,要对原始材料进行强有力的关联论证,即找出这些原始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诸如今天的研究跟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关联,未来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关联。譬如,撰写一篇题为“教育规律研究三十年”的文章,那我们不仅要揭示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和21 世纪初三个不同阶段研究的基本特点,同时也要揭示三个不同阶段研究的传承关系,即90 年代的研究对80 年代的研究是如何继承与超越的,21 世纪初的研究对90 年代的研究又是怎么继承与超越的。假如我们只是将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按时间顺序简单罗列出来,不加任何的分类、分层和关联论证,这样的“文献综述”或“研究之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和价值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学术增值”。我们坚信:那种简单的、齐全而繁琐的、缺乏关联论证的文献罗列,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描述性文献综述,绝非有学术增值的批判性或解释性文献综述。然而,我们的很多文献综述没有走出这种误区。

  摘要:文献综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撰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没有紧扣研究主题,缺乏权威性,与背景描述相混淆,只述不评。指导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建议是:充分认识文献综...

  来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02期 作者路阳 文献综述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环节,在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相关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以及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发展。本文对于文献综述的撰写原则、基本...

  作者:胡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总编 一、选题 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

  1 文献综述概述、作用及意义 文献综述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作者针对自己论文研究相关领域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就国内外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摘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而撰写成的, ...

  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的第七次共读文本是《中国班主任研究》里的五篇会议综述,第八次共读是文献综述。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会写综述是有超强能力的人才可以做到的。记得第一次全国乡村班主任论坛时,李教授让大家报名写综述,我几次都想报名,却最终未敢开口,错过了一次锻炼的好机会,李教授鼓励我...

  闻道白云垒 翠萝生玉田 龙蛇俱时化 万物离合骈 古木不成材 终其得尽年 惠施忽以晚 庄子断和弦

  《未麻的部屋》是今敏的处女作,一部充满着悬念、恐怖、神秘感的杰作,现实与虚幻交替、人格在分裂、在挣扎、蒙太奇剪辑、性与暴力的表现形式,注定了这是一部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的一部作品。 这部片子的剪辑无疑是本片最大的亮点,金敏梦幻般的剪辑手法让这部片子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留...

  this 关键字的理解--java学习笔记 彻底理解this 关键字的含义 this关键字再java里面是一个我认为非常不好理解的概念,:)也许是太笨的原因 this 关键字的含义:可为以调用了其方法的那个对象生成相应的句柄。 JAVA教程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thinkin...

  天上有一群闲的要死的神仙,也有一群忙的要死的神仙。闲的要死如琼洛,忙的要死如若宇。还有现在正闲,马上就得忙的老树司宇。 琼洛荡在一棵杨树下,黑黑的长发来回摆动着,像是黑色的绸缎。她调笑着老树司宇。 “司宇,你生的这样好,天上该是有不少仙娥钦慕于你吧。” 司宇想了想,想起他洞...

  二月,正值巴厘岛的雨季。 但凡雨季,海岛的景色就会打折一半,因为没有了阳光的助攻。 为什么呢? 曾经有位玩摄影的朋友跟我说过,摄影师的能力就体现在他对光线的把控上。 经历过雨季的海岛后,我对这句话了然于心。 抵达巴厘岛是上午时分,温热潮湿的空气瞬间包围了我们,从国内穿着而来...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