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由低年级的“毫无顾忌,脱口而出”转变为中年级的“斟酌再三,犹豫不决”,最后发展到“雷打不动,鸦雀无声”。这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所不愿看到的现象。
正因为这样,课堂中少了学生的互动,就在很大程度上将我们的课堂翻转到“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我们的课堂由此失去活力,孩子们也因此慢慢地失去朝气,日积月累,天长地久,孩子们的自信心,大胆发言的勇气,灵活的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将会受阻。为此,高年级的课堂需要我们老师们要多处心积虑的为学生考虑,为我们学校“赏乐”理念下的课堂模式考虑,我们就必须改变这个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齐心协力为营造探究性的课堂,促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在点滴中享受着成功与分享的乐趣,进而使得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所谓厌学,就是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虽然每天还是到学校去,但是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只是把学习当成一个苦差事去完成而已,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没有一点趣味。如果再严重点,学生就会不愿意到学校去,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才勉强去,要么就离家出走。根据对大学路第二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二年级共四个班,每班都是63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二一班厌学率为3%,二二班厌学率为3.1%,二三班厌学率为4%,二四班厌学率为3.5%,这些数字很值得令人反思,他们才是八九岁的孩子,竟然有厌学的心理,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们的心理也很难过。小学阶段是正式教育的起点,所谓: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万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小学生特别是二年级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作了这样的说明: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学原理》也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和情感信息的过程。
1991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五卷中,顾明远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材料(文字、符号、公式、图表)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阅读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眼睛)将书面的信息(文字、符号、图形)转化为心理表征的过程。阅读是读者自主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
邵光华认为:数学中的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产生有效的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的、而且是最少的、最有效的线索的技能。喻平教授把数学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内化、理解、推理和反省四个层次,他认为对数学材料的阅读,要经过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过程,即先对局部的信息进行内化,然后找出各信息之间的联系,对信息进行整体的加工。阅读过程是个推理过程,反省贯彻整个阅读过程。只有不断的反省,才可能对材料深入理解。
郭刘龙曾在《数学阅读能力探析》一文中指出:数学阅读是读者从数学书面语言中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对数学阅读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而是在阅读数学材料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包括思维、想象、运算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内的综合能力。
上述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和第三个的“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表达方式不一样。前者是对“我”的现状或者问题的“综述”,而后者是对别研究成果的综述。那么,这个综述到底怎么写呢?
我们看看某科研部门的成果评审细则是如何界定“综述”的:“对本课题的历史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归纳,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情况。也就是要了解别人对该课题做出了哪些具体的研究,以明确下一步研究思路。”
显然,前两个“综述”的理解是错误的,而后者的理解是比较准确的。事实上,前两个“综述”是该课题的背景内容。
部分教师比较疑惑为什么课题申报书中要求填写“综述”呢?事实上,当初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让老师们去多了解一下本研究课题在自己研究之前别人都已经做出哪些研究成果,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新立项的课题而言,可能别人的研究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了。那么,我们在研究课题过程中适当借鉴他人成果,倒不失为一个研究的捷径。因此,“综述”就显得十分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