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6综述的写作步骤

作者:  时间:2018-10-03  热度:

  撰写成文:撰写成文前应先拟提纲,决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重点阐明,哪些地方融进自己的观点,哪些地方可以省略或几笔带过。重点阐述处应适当分几个小标题。拟写题纲时开始可详细一点,然后边推敲边修改。多一遍思考,就会多一分收获。

  提纲拟好后,就可动笔成文。按初步形成的文章框架,逐个问题展开阐述,写作中要注意说理透彻,既有论点又有论据,下笔一定要掌握重点,并注意反映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但对相反观点也应简要列出。对于某些推理或假说,要考虑到医学界专家所能接受的程度,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然后阐述存在问题和展望。初稿形成后,按常规修稿方法,反复修改加工。

  撰写综述要深刻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做到论必有据,忠于原著,让事实说话,同时要具有自己的见解。文献资料是综述的基础,查阅文献是撰写综述的关键一步,搜集文献应注意时间性,必须是近一二年的新内容,四五年前的资料一般不应过多列入。综述内容切忌面面俱到,成为浏览式的综述。综述的内容越集中、越明确、越具体越好。参考文献必须是直接阅读过的原文,不能根据某些文章摘要而引用,更不能间接引用(指阅读一篇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并未查到原文就照搬照抄),以免对文献理解不透或曲解,造成观点、方法上的失误。

  做好笔记之后,你可以准备列提纲了。标题卡片上的标题就是提纲的基础,因为它们可以用来作标题或副标题。把所有的标题写在纸上。然后剪成小条,每个条上留一个标题。如果你用电脑,你可以使用文字处理程序中的提纲功能。你现在的工作是把纸条上的标题按陈述的逻辑顺序重新排列。各个标题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同一水平上。其中一些标题构成主标题,一些构成小标题,另外一些套入这些小标题下。你需要在提纲中加入一些引言部分和结论部分,以及使文章流畅的过渡性标题。每个标题下最低水平的副标题应该代表论文终稿中的一个句子。

  主要有三中种类型的提纲。一旦你把提纲的标题排好顺序之后,你就必须决定你用哪种类型来完成提纲。下面以TAT和MMPI两个人格测验的比较为例来讨论这三种类型的提纲。

  A. TAT:主试按顺序向被试呈现图片,被试叙述图片上的事件产生的原因、当时发生的事以及随后要发生的事。

  B. MMPI:给被试装有一整套描述性的小册子,被试可以按自己的速度进行。

  A.在TAT施测时,主试按顺序向被试呈现图片,被试叙述图片上的事件产生的原因、当时发生的事以及随后要发生的事。

  B.在MMPI施测时,给被试装有一整套描述性的小册子,被试按自己的速度进行。

  选择一种提纲这三种类型的提纲各有特点,关键词提纲可以留给你写论文时最大程度的灵活度,但内容很少;句子提纲基本可以用于论文写作,但很浪费时间。因此你应该尝试这三种类型的提纲,然后根据你的经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提纲。

  3.组织提纲组织提纲的方法多种多样,依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五种常见的原则:

  (1)提纲应该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给读者一个大概的描述,告诉他们你的论文的内容,你是如何组织的。当读者读完论文的主体,你需要把主要意思进行总结以及你的最终评论。

  (2)一旦决定了组织的原则,就要坚持下去。如果改变文章的组织方式,会使读者感到迷惑。如果一定要改变其组织方式,一定要告诉读者。但尽量不要改。

  (3)有主题地组织文章。这一原则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你要进行综述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如不同的理论家处理不同的问题。二是当你要强调的是对对象的比较,如你想描述的是每个人格理论家的理论观点时不一定要有主题。

  (4)分级组织文章。论文往往有很多个观点,读者很难理解这些观点,更难记住这些观点。一定要把这些观点进行分级,这样可以提高你和读者交流的效率。

  (5)为你的听众组织文章。写提纲时一定要记住你的听众是谁。在提纲中每个标题描述的程度应该适合你的目标听众。

  (2)防止删掉相关的话题。在做研究或编辑标题卡片时,你可能无意中删掉你本来在文章中要用到的一个相关的内容。在开始写论文之前通过列提纲就可以很容易地改正。

  (3)防止包含不相关的话题。有时候你会发现一开始觉得相关的内容在组织文章时觉得与你的主题不相关了,就可以放弃,这样写论文时就不要分散精力了。

  本章的这一部分很简短,因为适应文献综述的大部分原则同样也适合研究报告的写作,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讨论。写文献综述是,要记住前面提到的评价作者观点的五个标准。读者也会以同样的或相似的方式评价你的论文。

  2)表格的表头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表格的左右边框线应去掉;表格中的文字结束时,不使用。。

  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1)明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排列在文末。

  2)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

  (3)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等责任说明。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根据写作提纲,逐项将内容展开,并注意观点与内容的一致。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整结构和补充内容。论述观点时,作者可有倾向性,但不同观点也应列出。初稿写出后,要反复修改和补充,包括内容增减、结构统一、数据核对和文字润色,综述发表前,最好请有关专家和同行审阅,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简介主题;◇主题的重要性;◇理清首要问题;◇简介各篇(例如A.B.)文章与作者,及其不同或互补之处。

  通常一个文献综述是以比较性评论的方式为主,分析两个以上不同的思想学派、议题或者不同人所持的不同立场。香港大学建议的模式[2]如表1所示[3]。可以看出,这个模式有三个选项:导论、主文与结论。

  文献综述的最后步骤是在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根据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的现状,以及其他专业、领域可能给予本专业、领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对比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案等,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等。

  还要指出的是,阅读和分析已有的其他专业研究人员的文献综述,可以高效率地获得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但是,这类集中介绍研究成果的综述性文章只能作为新的研究的基础或参考点,不能被用来替代自己的独立研究。总之,要做好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必须重视资料概览,认真写好文献综述。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