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面溜达了一圈还是决定当一个女博士

作者:  时间:2018-09-18  热度:

  四年前,怀揣着科研的梦想,第一次坐着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南方小城来到了古城西安,来到了满腹文艺气息的校园。

  复试顺利录取之后,脑海中开始构想出N多种科研生活,开始畅想着未来三年的生活。开学后,我才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见过导师,有的甚至暑假就进课题组学习了,然而我还没有见过自己的导师。

  由于自己的导师是学校领导,行政事务比较繁忙,约见了多次之后都没能见上。看着周围的同学每天早出晚归的学习,我开始陷入迷茫之中,无限的焦虑。这样的日子持续一个月之久,直到某一天在小木虫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一个与我类似状态的同仁的经验之谈,我顿时有了共鸣与觉悟。宛如打了鸡血一般,我开始规划着我的科研生活,如何在“放养”的状态成就我的科研之路。

  我开始阅读导师组的文章,联系导师组的师兄师姐们,打听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于是,我的科研生活始于一篇25页的英文文献。对于一个本科阶段从来都没有接触英文文献的小白而言,第一次阅读专业的研究文献,确实存在一些困难。相信很多人都有我同样的感受,遇到生词立马查字典,后来发现标了慢慢词意的文献却不知道说了些啥。

  其实这是读文献的一大忌,不仅影响阅读效率,还不能够把握研究的核心。除非特别核心的关键词需要查阅词典,我还是建议大家一气呵成地读完整篇文献。如果文章太长,实验多且复杂,建议每读完一个实验或一个模块后,自己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概括出核心内容以及自己的见解,不仅有利于自己理解,还便于日后查阅。我一直都养成了这样记文献笔记的习惯,从手写到后来用有道笔记、EndNote文献管理。大家可以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记文献笔记。

  文献阅读真的很重要。当我硕士毕业整理东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读了一摞一摞的英文文献。当时并没有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只知道那个时候天天在图书馆啃文献,最初基本保持一天读懂一篇的频率。只要坚持,总会看到变化,至少你会发现文献阅读速度变快了。

  其次,泛读与精读要结合。泛读有利于全面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精度有利于把握研究的方法与精髓。渐渐地,你会从研究文献中找到灵感,也就是所谓的研究问题。我就是以这样一种阅读的方式正式步入了科研的正轨,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总之,带着思考的头脑,做一个勤劳的文献阅读者,你会找到自己的科研领地。

  积累了一定的文献量之后,我以为我可以写好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还是年轻太过自信。处女作文献综述被拒稿N多次,最后被收录在国内一般刊物上。

  那么,文献综述要不要写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我明白了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就可以成为一篇综述。一定要有逻辑性,有见解,有灵魂!即使你并没有打算要发表综述类的文章,你也可以尝试着去写一篇文献综述。一方面,可以让你在脑海中重新回顾那些读过的文献;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你思考与写作的能力。个人认为,文献综述可以写,还可以将它写好!

  第一篇综述文章历经坎坷,确实有点打击我的自信心。然而,我觉得这是好事,越挫越勇。我开始着手做实验,收集数据,准备尝试写一篇英文文章。历时一年,我成功完稿了第一篇英文文章。

  在导师与课题组其他老师的修改后,我迫不及待地投稿了,似乎这篇“杰作”立马能接收一样。但事与愿违,因为语言问题被编辑拒稿了。这大概是中国学生写外文的通病,语言问题成为投稿的一大障碍。当时课题组一老师给我推荐了很多论文润色公司,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到还有专门的论文润色机构(注:募格也是个专业的润色机构,有需要的同学在公号菜单戳【募格服务】了解一下哦)。

  果然,投稿的过程之中总是能够增长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经验。如若不尝试,你都不知道投稿是怎么回事。所以,建议大家要敢于尝试写外文,敢于投稿。虽然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但收获是满满的。就像我的这篇外文一样,历经了语言修改、重新投稿、大修与小修,最后成功接收。那种喜悦与惊喜,难以言表,还是你们自己体会吧。从我个人的写作与投稿经验而言,我觉得写作的逻辑性很重要,一定要想清楚你的研究目的,以及你的论文框架。

  其次,初次写作可以模仿该领域的优秀文章,套用经典的英文句式,平时看文献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英文写作句式。写了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都是“套路”。

  最后,返修过程中,一定不要嫌麻烦,态度要诚恳,有技巧地与审稿人argue。当我第一次看到返修意见的时候,实在是头疼,完全不知所措,也很不愿意修改,情绪化特别严重。但仔细想想,返修总比直接拒稿好,返修意味着还有可能性。凭着不放弃的念头,我开始阅读最新的文献,请教投稿经验丰富的老师,逐条思考与修改。修改的过程也是一次头脑风暴的过程,一次与问题对话的过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及你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这个过程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

  那时候一边写文章,一边开展毕业论文的实验。在研三来临之前,我的毕业论文实验全部完成,研三第一个学期,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在忙着找工作、考博、出国等。我陷入了纠结的状态之中,是继续读博还是工作?当时的心是浮躁的,从来没有静下来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似乎在逃避。当自己的导师和其他的老师都建议我读博的时候,我也是模棱两可的状态。

  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到了一个还不错的互联网公司的面试机会,最后稀里糊涂去公司上班了。工作机会终结了我的焦虑状态,让我没有纠结的可能了。公司离家近,氛围很好,也认识了一帮程序员小哥们与产品小姐姐们,很珍惜这一段工作的时光。

  今年年初,我决定要重新回到校园,当一个女博士。很多人很诧异我这样的决定,也有很多人阻拦我这样的决定,但我自己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现在回想起硕士时光,满满的回忆,充实且快乐。下班后,常常在想,我这兜兜转转,又回去了,会不会有人嘲笑我?其实我就是这样太在乎外界的评论,以致于我一年前不敢做出读博的决定。现在,我明白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也就是一个勇气的问题。

  虽然我不是资深的学术大牛,但我只是想将我的个人经历分享给那些处于迷茫状态的研友们,希望你们能够从中获得一点点启发。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