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写作

作者:  时间:2018-08-17  热度:

  文献综述写作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 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 200-300 字为宜,不宜超过 500 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 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 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 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 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 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 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以 20 条以内为宜,以最近 3-5 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撰写文献综述之前至少阅读五本专著,并载入参考文献。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 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 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 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 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 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 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 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 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 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 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 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 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 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 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 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 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 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 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 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 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 性,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 (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 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 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 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 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 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 (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 )以 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 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1.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 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 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 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 200~300 字。 2.主体部分:综述主体部分的篇幅范围特别大,短者 5000 字左右,长者可达 几万字,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同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 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根据主体部分的内容多寡分成几个大部分,每 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标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年代,有 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 应该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三方面的内容。 (1)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 水平。 (2)现状评述: 重点是论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着重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 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 观点的异同并作出理论解释,亮明作者的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 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指出可能的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3.总结部分:总结部分又称为结论、小结或结语。书写总结时,可以根据主体 部分的论述,提出几条语言简明、含义确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主体部分 的主要内容作出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作者赞成什么,反 对什么;对于篇幅较小的综述,可以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主体各部分内容论 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因此,拥有并列 出足够的参考文献显得格外重要。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作者的劳动及表明引 用的资料有其科学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深入探讨该主题提供查找有关 文献的线索。 三、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综述的写作步骤。 (1)选题: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近年来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 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 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②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 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 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 成果的主题。 ③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④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 (2)搜集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 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 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 (3)阅读和整理文献:阅读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阅读文献时, 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 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为撰写综 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 献精髓的过程。制作的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 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 析,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4)撰写成文: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大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 冷却后进行修改。 2.撰写综述的注意事项。 (1)综述内容应是前人未曾写过的。如已有人发表过类似综述,一般不宜重复, 更不能以他人综述之内容作为自己综述的素材。 (2)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 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 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 (3)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研究报告,必须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阉割或歪 曲前人的观点。 (4)综述的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 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 “专家”,否则容易 出大错、闹笑线)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 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6)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 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为参考文献。 实例: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摘要: (略) 关键词: (略)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 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 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 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 没有抽象的生产, 也没有离开制度 (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 实质上就是制度) 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 的。 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 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 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 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 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 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 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 短期、 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 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 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 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 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 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 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 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 二元 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 飞准备条件阶段、 起飞阶段、 成熟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 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 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 (有人归纳为 7 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 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 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 1967 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 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 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 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 率影响巨大。 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 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 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 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 注意的是, 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 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 支持教育; 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 保护知识产权; 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 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 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 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 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 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 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 率提高, 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 因而, 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 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 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 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 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 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 因此 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 污染和能源消耗等 5 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 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 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 他关于经济增长 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 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而在制度因素 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 完备的信息、 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 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 了。 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 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 被看成无足轻重。 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 1600 年到 1850 年海洋 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 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 因此, 制度因素不可忽视。 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 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 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 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 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 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 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 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 为。 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 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 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 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 就是经济增长本身。 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 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 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 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 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 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 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MC。据此, 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 (理想) 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 (制度) 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 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 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以维护经济增 长和发展, 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 发展、 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 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 价交织在一起, 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 例如,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 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 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 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 可获得性、 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 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 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 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 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 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 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 因此, 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 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 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 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 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 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 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 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 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 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 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 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 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 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 问题的研究视野, 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 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 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 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 大, 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 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 C 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科斯、诺斯等: 《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 V 奥斯特罗姆和 D 菲尼,H 皮希特编,王诚等译: 《制 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 ,商务印书馆,1992 [4]张宇燕: 《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2 [5]林毅夫: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李悦: 《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8]罗斯托: 《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