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献综述撰写的一些思考

作者:  时间:2018-08-16  热度:

  近期,研读了董奇博士撰写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书,虽然此书已经出版了22年(期间修订几次),但其印刷10次,可见对一线教师有着重大指导作用。该书将心理和教育研究两个话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编写体例上以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为主线。林崇德教授曾评此书:将研究方法视为包括“提出问题与假设”、“研究文献”、“设计方案”、“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数据”以及“解释与呈现研究结果”等方法在内的完整统一体。读完整本书给人一种结构严谨、实用性强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研究文献”的相关部分。下面就把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文献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报刊、手稿、录音、录像、照片等资料。根据课题的需要,我们将这些文献资料搜集起来,经过分析加工后,写出一份综合性的叙述材料,就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也称研究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 “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

  综述决不是对过去科学研究成果加以简单堆砌的资料辑录,也不是简单的对某一阶段的科研进展、动态进行介绍,而是经过作者大量阅读、评价和研究大量资料后,系统地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它起到总结既往、开辟将来、提出理论和指导新课题的重要作用。

  曾经有专家估计,我国有近一半的教育科研在研究前,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据美国有关科研机构调查统计,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在一个科学研究项目中用于“情报搜集与信息加工”方面的研究时间大约占50%。我市特级教师李震在做报告中,就曾言“文献综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复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因此,在确定论文选题、课题研究之前一定要做好文献综述研究,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文献综述中的“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部分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预测后续研究成功的可能性,体现了“综”。“改进建议部分“则是综述撰写者结合自己的学术观点进行的反思与发现,体现在“述”上。

  我们在论文写作和课题选题上经常感到没有“新鲜的选点”,挖空心思写出的论文,也是别人研究过的“过时货”。但是,当我们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就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审视别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从而可以帮组自己分析他们各自的思路、优点和不足。这样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再寻找论文选题、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使自己的研究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半功倍。

  文献综述多数展示了国内外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现在我们通过知网可以足不出户地轻松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线索。

  如,在知网关键词栏输入“数学语言”,在发表年度栏目可见:“按发表年度分组”(23)、2012 (614)、2011 (689)、2010 (523)、2009 (466)、2008 (361)、2007 (267)……这样就提供了2013年关于“数学语言”的文章有23篇等信息。此外在网页下部分的“相关搜索”中也可以出现:数学教学、数学知识、符号语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言语、数学教学语言、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数学语言、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教学、数学语言的特点、数学语言的演变过程、数学语言转换等相关信息。找到5,197条结果。这些资料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丰富、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对一线教师而言,可以对切口较小的已有研究课题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求对策。可以通过对不同甚至是矛盾观点的比较选题,进行综述评价。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或教学实践,寻找那些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

  书中介绍,文献的搜集,可以通过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文献汇编等介质获得。但对一线教师来说,更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如知网进行文献索引。如上举例关于“数学语言”的文章就有5,197条结果,显然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删选与分类。结合我平时的做法,我在选择文献时,用“由近及远”的方法,也就是书上说的倒查法,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在检索一些大期刊、硕士论文后,我会先粗略看文章的题目、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联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再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精读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对比分析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

  书中介绍阅读文献的“计划性、顺序性和批判性”三个原则。其中,我对“批判性”原则感触最深。在阅读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局外人的眼光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流派的观点,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批判,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思维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于不同或矛盾观点的分析和评论,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视角,注意其不同的原因,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滥加褒贬。

  如同书中所述,在博览和深入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再撰写综述初稿。李震教授曾说过:“纵式写法”,指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简要描述,如已解决哪些问题,取得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等。它适合于“动态性综述”。“横式写法”,指对某一专题的研究现状、各派观点、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进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它适合于“成就性综述”。“纵横联写”,适用于时间跨度较大、研究背景资料相当丰富的文献综述。在阐述时,一般是“纵写”历史背景,“横写”目前状况。通过“纵”“横”联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现象或理论及其发展方向,做出较可靠的趋向预测,推导出新发现、新见解和新结论,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摘录于李震教授《怎样写文献综述》讲座)

  看了书上的介绍,结合自己参加连云港市首届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的经历,感受自己在以往的文献综述撰写中存在一些问题。

  知网上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囿于个人能力问题对资料搜集方法不当,未能将有代表性的资料“一网打尽”,完全纳入研究的范围,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有时会出现先入为主的现象。结果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片面理解他人研究结果。

  在初次撰写综述,我也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简单罗列出来而未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内容比较杂乱,缺乏内在的逻辑。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达不到通过分析、评说去发现相关内容的目的。

  通过专家的指导,结合本书的学习。我对综述有个进一步的体会:综述的重点在于“综”,即其主要部分应是对前人观点的客观阐释和分析;个人观点,即适当“述”,起着画龙点睛的评论或启示作用,但不应是主体。另外,综述提炼的观点必须以原始文献为依据,不能把观点强加给原作者;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对原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议,但论据必须充分,并能使读者分清哪些是原作者的观点,哪些是综述者本人的观点,不能混杂在一起。

  以上只是阅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一章节的体会,书中有益于一线教师的地方还很多。这本书值得放在案头,时不时拿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