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投稿全过程解析及拒稿后处理对策,,相信大家对SCI写作已经很有信心了。但有些小伙伴后台说对投稿过程很没有概念,不同期刊不同状态。那么今天我们就对SCI投稿过程、投稿状态做一个总结和解析以及拒稿后处理对策及接受后期相关问答:
(二)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通信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于论文作者名单的最后(使用符号来标识说明是Corresponding author),但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文章的是属于通讯作者的,说明思是通讯作者的,而不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仅代表是你做的,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
尽可能地给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有二位或多位作者,则每一不同的地址应按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本以相应上标符号的形式列出与相应作者的关系。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该按期刊的相关表达,并提前告诉编辑。期刊大部分以星号(*)、脚注或者致谢形式标注通讯联系人。
很多SCI都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该篇论文的和您研究领域相关的审稿人,比较常见的是三名左右,也有的要求5-8人。介绍几个方法:
①有的审稿人特别重视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和意义凸显点存在(我之前投shock有位审稿人就是抓住这个不放,重投杯具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二) 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
总结提示语:对于投稿之前和提交确认投稿过程,这里还需要对投稿新手强调以下几点。因为这些小问题被编辑评个低印象分不划算,被打回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1)大多数系统是要求word投稿正文内容的,pdf多不为接受格式。但也有很少数要求用pdf格式的,务必注意细看稿约。
3)引用文献条数是否符合该要求?有的不特别要求,有的还常重视的。如我之前投shock,编辑和一位审稿人都提到参考文献不要超过35条。如果你文章写完后,能够适当精简文献条数,那么,请删减几条吧。
5)提交后可能会有一个小栏目提示对提交图片的质量做了初步审查(不合格的最好重新作图再上传)
6)绝大多数投稿完成后需要view submission和最后确认(approvesubmission)。view submission 就是要求你再整体看看投稿填写的这些资料信息+cover letter+正文+图片表格,所生成的pdf全文是否满意、合格,也是你投稿完成前最后一次检查的机会了。
PS:有的新手可能不注意这点,提交后就不管了,还开开心心以为自己投稿成功,殊不知结果邮箱里一直没有收到投稿后的邮件回执和稿号,直到最后纳闷几天了才回去看系统状态。
若投稿时未要求选择编辑,则先到主编处,主编会给副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总结提示语:一般情况下,投稿(submit)状态后一个星期内会出现编辑处理(with editor)这个状态。很多老外编辑很不能理解中国人喜欢催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像国内某些期刊一样能拖上一年半载再给屁大点修回意见。要适当给编辑一点时间处理,他们也很忙的。不要轻易催稿,也有人因为催稿而立马收到杯具消息——不知是编辑不耐烦了,还是一种巧合。当然,如果submit四个星期后网上投稿系统还没出现with editor状态信息,就要询问主编了,要注意委婉用语。不过要注意,也有期刊没有with editor状态。
这个过程也不要轻易催稿,一般都是已邀请审稿人和已送审等过程中。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我之前第一篇SCI投inflammation research 初审就用了四个半月,而且还是我中途催稿两次。之后小修两次,不符审稿人口味,8个月杯具了,那时心情万分沉重难受。
总结提示语:这个状态大多情况下不会持续太久,几小时到几天为多,基本上根据最初投稿后分配的编号数量可以预测到这个过程的处理时间。稍安勿躁,等待吧。(我前阵子投稿surgery2011-1-21变成此状态,持续三天后,于1-24号变成了decision in process,已等待一周多了(此稿最后被surgery拒于2011春晚即将结束时)。
总结提示语:这时候应该全部审稿人意见回来了,编辑开始斟酌意见、处理。有的稿子评价都很好,一般都很快就决定accept或者小修;有的审稿评价均很差,则无一例外会reject;
值得重视的是:相当一部分情况是等待时间一周以上的,多是由于审稿人意见不统一,有好有坏,这时候编辑可能会自己决定此文章的命运,可能充分尊重审稿人意见而拒稿(这种情况处理也很快的),可能编委会讨论决定是再修(major revision可能性较大,否则就直接Reject),也可能会找一位审稿人。这时要根据不同的状态而出现等待时间不一了。
总结提示语:能有条件就尽量补实验,是在不行就认真考虑理由,但谦虚谨慎的语气必不可少。毕竟大修的也存在一定的拒稿率,而小修的绝大多数是能够最后搞定的。
总结提示语:这里就不必多说了。对于我们广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绝大多数人是有着杯具经历的,那种心情大多体会过,一定要振奋。希望大家整理好心情,重新上。
这个是编辑部会有个对文章格式、附图等的检查,等着就行了。如果有问题他们会联系你的,关注邮箱或系统吧。
①何时可询问状态?也即如何催稿?一般来说,根据这个通常审稿周期来定。具体审稿周期不询问,但可以参考一些投稿系统和公司的查询网页,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上DXY求助。写信一定要委婉,否则你的催稿信就可能成拒稿信了。
②关于撤稿——投稿本身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撤稿则相当不严肃。实际上,撤稿,除非极特殊的原因,是很坏的行为。不能把稿子发现问题,要重新修改等作为撤稿的借口。你每次投稿,以及相关的行为和结果,都是有记录的。撤稿会严重影响你们课题组的credit。最后导致你们组的会受到特殊“照顾”,可能你以后不投那个了,但可能对今后的师弟师妹投稿造成不良影响。
(四)如何处理审稿意见(补实验、语言润色、重整数据、回复、统计方法、率作图、、版面费和彩图费减免,及其他)
一般而言,审稿人提出要补充的实验,如果不做不可的,还是可以进行解释。有时审稿人即使想接受你的文章,总还要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你真的不想补充实验或者补充很困难,可以合理的解释,一般没问题的。最重要的是逐条回答,老实交代。绝大部分实验是不要真追加的,除非你受到,而想该投另外高档。
⑤修回后投稿一定要核对初稿中改正的地方:作者的一般信息和各种联系方式、标题、摘要、图片编号、数据值、cover letter等。版权协议和利益冲突表格要谨慎填写。推荐阅读:ROC曲线,签名时尽量不要代签。
审稿人直接给出意见,或者几位审稿人意见不统一,编辑可能直接拒稿reject,或者处理为拒稿可重投(Reject and resubmit)。
总结提示语:如果是reject了,那么就只能改投别的了。当然也不能盲目投稿,如果还期待投个IF比较合意的,那么还是要认真考虑审稿人的拒稿意见,针对修改。
而如果是reject& resubmit,相当于是给了次机会再修改投稿,务必珍惜。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能达到全部审稿人的所有要求,尤其是对待那个别持反对、尖锐意见的审稿人。要根据意见逐一修改所有问题,否则此番再投,审稿人还是会觉得没有达到其期望值和满意度,文章必然凶多吉少。我先前投的shock(五年来IF在2.87~3.5之间),经历有些坎坷,是重投后三位审稿人通过两位(有位审稿人纠缠初投时提出的两点意见不放,认为我的回答和修改不满意),编辑拒掉了。当然,如果觉得难度较大,初投被拒可重投时就果断地另外考虑其他投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