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最大的应用就是产生了一大批博士?“顶刊”“影响因子”“高层次人才”——科研突破面面观

作者:  时间:2020-04-06  热度:

  石墨烯最大的应用就是产生了一大批博士?“顶刊”“影响因子”“高层次人才”——科研突破面面观,本文为读者,原标题为《“顶刊”,“影响因子”,“副研究员”,“高层次人才”——科研突破面面观》,作者:圣罗西蓝加黑。文章只为学术,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二次授权请与作者联系。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自嘲的话语“石墨烯最大的应用就是产生了一大批博士”。这句话或许是某位研究人员的,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做很多解读,但是我认为最最最准确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石墨烯的发现无疑开创了新领域,里面有很多物理化学相关的性质值得大家去探索,将研究的借助论文的形式分享给大家,起初的研究大家都平气地去做研究,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这样的才是科学,但也有一部分人走了捷径,为这个研究注入水分但同样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且也不用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如此的反差引起的风气逐渐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下面我们以自然科学为例来一起看看现状。

  自然科学往往会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其实抛开实际应用不谈,无论什么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都应该是有实际价值和实际意义,而不是自相矛盾的重复推荐阅读:随机分组!这样只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费的浪费。但是,直接重复前人的工作靠关系也能发表很好的论文,既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又能快速达到所谓的项目的预期,何乐而不为?世界物理学家、大学校友黄昆老师多年静心钻研在固体物理领域连续取得重要进展,并编写《固体物理》教材,引导我国半导体发展;2018年中科院科研团队突破了体细胞克隆猴这一世界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罗俊历经30多年测出了常熟的精确值改写教材;燕山大学田永君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历经数年先后制备出世界纪录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和硬度两倍于天然金刚石的纳米孪晶结构金刚石块;扬州大学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为所谓的双非学校正名......个人认为上述确实是实打实的科学研究,再有历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的团队很多都是冷板凳坐几十年,再有在西北荒漠实验核武器的奉献的各类人士,他们其实得到的回报很少,局限于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强盛。如今,国家对于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多,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到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再到博新计划项目,这里面基本都是理工科涉及的方向和领域。国家如此大的投入其实更想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但是,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和双一流计划的产生再一次冲击国内学术圈,各个学校为了能够在ESI排名榜,自然指数榜,QS学科榜等拔得头筹,盲目扩招以论文为主的学科,并且给予更高的薪酬,待遇或者头衔从各个学校招兵买马,这种现状基本存在于每个学校。甚至一些很有特色的工科院校也了初衷为了论文而放弃工程标准,快速发表论文来提高所谓的学术。

  真正的科研本质是原创性的涌现,当今国际上在理工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基本都是国外科研工作者提出来后,国内争相模仿以求快速发表论文,我们通过Web of science论文快速搜索可以查到以下词条催化、单原子、理论计算、钙钛矿、电池、石墨烯、二维、生物医学等,这里面汇集了一大部分重复性的论文,贯穿始终的就是纳米合成,原先研究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工程等工科领域的人,由于考虑到工程的难度(如光刻技术)难以达到绩效考核,便开始踏足这些领域,尽管没有任何相关基础,但是它的简单程度足以可以先从容易的SCI做起,然后再积累人脉,发更多的论文,满足晋升的条件,里面重复的论文包含大量的经费使用的不合理,例如进行的理论计算吻合实验结果,为了论文效果夸大进行封面制作和宣传,不切实际地进行重复地测试表征只为堆砌数据。这些例子的最大证明就是推动了“科研产业”的兴起,包括图形制作,数据处理和分析,代替测试表征等一系列,而在这条利益链内背后都专业人士为了让消费者拿到他们所谓的想要的数据......这些东西失去科研的本质和学术。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