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SCI”。当美国人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时,一定没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国学术界会对这个指标体系产生“”般的高度。无论是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还是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中国学术界几乎都要看SCI。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导致社会对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提出今后将淡化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比如,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中不再要求填报SCI论文相关指标,改为实行代表作评价;在职称(职务)评聘中,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等。这显然有利于引导高校教育和科研回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正轨上,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SCI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它只是一个分类数据库,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用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并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二是SCI论文引用次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不能对应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三是论文主要作为基础研究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等工作的评价。
唯SCI,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中办、国办先后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科学家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对这一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项”专项行动。
唯SCI,是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加快提升学术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为科研工作者营造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氛围,促进高校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科学、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追求,敢于啃硬骨头,加强原始创新,加强长期积累和持续攻关,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需要提醒的是,唯SCI也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不看论文。一方面,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的是论文“SCI至上”,并非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相反,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科学评价学术水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的产出形式是有区别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需要分别建立各有侧重、更加科学的评价径。总之,评价科研,要看科学、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不能只看SCI。(佘颖)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能力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受到。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法律的实施会面临很多复杂情况,需要充分发挥执法者的才智。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推荐阅读:学位论文,应对措施不仅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还要符合突发事件的性质和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考虑到消费需求在我国总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提升,以及服务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升,加上每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对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增长的高性,此次疫情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会显著大于根据历史经验所做的分析。
疫情是否为在线日,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纷纷响应,但也有一些人将此看做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在疫情的“拐点”还未来临之前,在线教育是否已迎来“拐点”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
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当前南南合作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如何把握住有利机遇,同时应对好相关挑战,应是坎帕拉首脑会议在讨论南南合作时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绝对贫困的主战场在农村,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在“三农”。纵观世界,资源禀赋的多少并不能主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应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深刻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新的征程已经起步,我们要振奋,闻鸡起舞,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腔热情、那么一种,向着美好的朝阳出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走过70年的历程,新中国教育成就斐然。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观察中国教育的发展,从国家重大政策的演变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铸好磐石之基。
充分利用5G的技术领先优势,让5G成为的“硬抓手”,更好地诠释优秀文化、价值,切实提高效果。
如果我们可以推进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移动,就能够快速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收入和福利上的差距。
《新时代建设实施纲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特征。
在单边主义和主义逆风再起的背景下,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型世界经济方面的角色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所在和信心与动力源。
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旗帜鲜明地“共同发展”价值,为反思历史、当下、未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要对中印关系把舵定向,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规划中印关系百年大计,为中印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携手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赋予中印关系新的内涵。
70年来,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的优越性。
70年来,几代中国人准确把握世界大势,不断调整内外政策,推动我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的伟大转折,谱写了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篇章。
在一体化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适应深刻变革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调整,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和紧迫任务。
当前,尽管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继续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多。
互联网的独特魅力、强大吸引力和广泛渗透力与年轻的旺盛创造力等“诸力共鸣”,使得中青年成为“互联网党建”的中坚力量。依靠这支队伍推进新时代的互联网党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