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医生打造的SCI论文菜式看你好哪一口?

作者:  时间:2020-03-24  热度:

  分享 为医生打造的SCI论文菜式看你好哪一口?。解螺旋——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医生做科研就像减肥,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过程却无比痛苦。我们通过解构科研规律、归纳文章套路,授医生以渔。用最优的效率,令你成为一位懂科研的临床医生。

  特别福利:关注解螺旋微信号,回复关键词“8月”,可索取8月资源包:组图制作视频教程+如何挖掘TCGA数据库视频教程

  医生不仅需要医术高明,还得有一手做SCI的好厨艺。可谓上得了手术室,下得了细胞房。总结起来,临床医生做SCI的菜式有以下四类,如有雷同,请勿对照入座。

  材料:就地取材的临床组织标本,比如用药前后的血液标本推荐阅读:科研论文。患者的组织及正常人的组织标本。样本是放在4度,-20还是-80冰箱,是液氮还是福尔马林存储,可要门清啊。材料坏了可就没法做SCI了。

  做法:把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参数,规规矩矩的码在表格里,加上在学校都学过的医学统计方法。要想做的好吃,就把统计方法好好的搬出来复习吧。

  单纯做纯临床文章,口味难免单一,难以得到国自然的青睐。临床科研与基础科研结合,那是做SCI论文的绝佳思路。这道菜,需要很多实验设备。一没财力,二没场地的情况下,凑齐那些高级厨具,着实不易。借用别人家的厨房,是首选方案,也是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做法:就看你借用哪家的厨房了,有的人家有测序仪,有的人家有质谱仪,有的人家有芯片探针杂交仪。除了这些大仪器设备,人家还有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所以基本就是送来原料,坐等大餐。除了借用技术服务商的厨房,其实还可以借用高校研究所的平台,一起合作出成果。

  有了一些SCI,也许就可以拿到国自然了,就可以自己建一个厨房了,常规厨具,应有尽有。有了厨具,就可以好好的研究那些信号通路,建立起动物模型,做出既有临床标本,又有分子机制,既有体内实验,又有体外数据的四喜丸子。上一桌满汉全席,肯定是要有一个后厨团队了。高级厨房,一般都需要十几个人的硕士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

  做法:医生跟基础科研单位还是不一样,一般医生是先临床后机制。可以先从临床标本库或者药物库入手,先去筛选一批靶标。再选几个分子,平行验证,哪个有功能再好好验证。找找明星分子或者再去筛选机制,获得机制研究的思路。到了机制层面,就要精雕细琢了。有了深入的机制这个环节,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是我不够勤快,是我确实很无奈。看文献要时间吧,设计课题要时间吧,可是时间都去哪了,一转眼一年过去了,又颗粒无收。有的只是值不完的夜班,看不完的门诊。迫于不会厨艺的医生不是好医生的压力,我只有想尽办法去搞出来一道菜。不知从何时起,科研也可以叫外卖了。想吃啥,店铺随便挑。

  不过贵在省心,能坐在家里吃上现成的。还是建议选择一些经过认证的店铺,亲自去考察下食材是否卫生,做法是否规范,否则吃坏了肚子,可就得不偿失了。

  解螺旋为您科研出谋划策:临床基础科研方法论,实用经验分享,实验和数据统计工具应用、SCI论文投稿技巧,信号通路专栏,肿瘤,基因,蛋白等热门领域研究进展......详情查看“阅读原文”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