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吧IF,新的评价指标已粗线!。解螺旋——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医生做科研就像减肥,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过程却无比痛苦。我们通过解构科研规律、归纳文章套路,授医生以渔。用最优的效率,令你成为一位懂科研的临床医生。
特别福利:关注解螺旋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11月可索取2016年11月资源包:SPSS23。
IF一直被吐槽,但有毛用?推倒一个旧事物之前没准备好继承者,大家是没有安全感的,所以它的地位仍然无法动摇。不过现在,已经有两个颇具潜力的评价指标在窥伺IF的位置。
波士顿东北大学的统计物理学家Albert- LászlóBarabási领导了一个团队,对1893年至2010年间,来自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的杂志和Web of Science的514896篇物理学的学术文献引用规律做了分析,追踪了这些文章成千上万的引用点,推荐阅读:交叉验证?想要从中找出一个统计模型,看怎样才能通过这些科学家事业早期的论文发表情况,最好地预测他们未来的事业走向。但结果却蹦出一个很大的意外:成功都TM是随机的!你原先是不是以为,一个科学家会随着岁月前进,变得越来越成熟,发表越来越好的作品,后期的作品能更多地被引用?可是并没有!这篇文章的一作Roberta Sinatra,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统计物理学家说,刚开始我们就觉得一团乱。有些文章发出来的第一年被大量引用,但大家的兴趣如昙花一现,有一些则过了四五年才升温,还有一些发表出来还没见光就死了。比如以下两位诺奖得主的事业轨迹:
比如一位作者Dan Roth,他的文章总引用量(右边三个数字的最右一个)、引用速率(中间数字,即最近3年内的引用量的平均值)、高影响力引用量(橙色数字)。高影响力的引用量是什么鬼?这就是上面说的,由AI来进行语义识别从而判断的了。(再也不用担心评委不熟悉我的研究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