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一条重磅通知,事关高校所有教师学生。通知针对“高校SCI论文指标使用”提出了10条意见,顿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让人不由想起2007年回国,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在著名杂志《科学》上公开发表的一句话:
那么, 这份由教育部公布的《意见》到底出现了什么内容,会引发如此剧烈的反响?简要概括一下,主要有3点争议最大,我们可以简称为“三不”,分别是: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和人员聘用前置条件、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可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进行奖励。
文绉绉的语言,也许听起来挺费事,说得直白一些,就和中小学教育改革一样,以前中小学一直流行唯分数论,现在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换到如今教育部取消高校关于SCI论文各项福利,也是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只是,中小学素质教育唱了很多年,到现在想要择校,去上好的学校,还不是要看分数。此番高校改革,原本可以按照SCI分数让人有个相对公平的标准进行竞争,现在把SCI论文这个硬性指标去除,按照所谓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来评判,其中的猫腻和暗箱操作也许会更加泛滥。
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艺术生所长”就已经被传闻是“人际关系”的产物。如今还没过多久,教育部就下发了这份《意见》着实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这种形似“一刀切”的做法,直接取消了“SCI论文指标”,很有可能会让掌握大权却德行欠缺的人,更加堂而皇之的进行一些彰显主观意愿的行为。当然,“唯SCI论”也不可取,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实施之前,就取消了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很有可能是利大于弊。
其实,目前中国科研界真正要做的是破除行政体制,学术层面要由知识分子主导,而不是官员。还记得“中华防疫之父”伍连德吗?现代口罩的发明家,华人世界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他创办的中华医学杂志曾经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然后,后来由于政治原因,外行指导内行,政治指导技术,影响力每况愈下。现在世界顶级期刊只有柳叶刀、自然、科学,早已没了它的踪影。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回国之前,也曾与多位华人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过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批评,建议科技部只管政策不管经费,行政应当和学术分开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顺制度层面,明确职责分工,做到公平公正。如今,教育部放弃当务之急不做,非要开“SCI论文”的刀,其实也并非不可,只是“一刀切”的做法有待商榷。
SCI至上固然会导致一系列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等风气的盛行,但是SCI作为顶级期刊自有其独到之处,确实也代表了一种水平。教育部可以要求高校不要把SCI作为唯一的评聘依据,而是作为评聘依据中的一项,再结合其他依据形成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公正的评聘体制,为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做贡献。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