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SCI风光不再:李院士、钟院士及高院士用行动说明,SCI不等同成果
经常关注高校领域的网友都知道,此前SCI发表的篇幅数量是高校或科研机构人员聘用晋升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导致诸多领域出现了SCI至上的邪风歪气。如今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表态“不把SCI作为人员晋升的直接依据及聘用的前提条件”。
困扰科研教育工作者的多年邪风歪气终于得到破除了。SCI是国际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有点类似于国内的知网,但它的影响力更大,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许多重大成果都会选择SCI检索的杂志上首发,随着SCI系统做成一家独大,它的收录标准也逐步衍生成国际上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平台起步较早,所以SCI在2020年以前极为盛行。那SCI盛行背后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弊端?小编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今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评职晋升、个人发展等评估标准都和SCI存在直接关系;眼看着发表了SCI的同事升职加薪,风光无限,显然,SCI成了走向人生巅峰的捷径,诸多非一线教职工也不得不盲目追求SCI。
小编曾看到一个例子:某985毕业的博士生想去名校任职,但他读博期间更注重于科研和企业一线实习,发表的SCI寥寥数几;在诸多名校招聘时屡招碰壁,无奈选择三线城市普通本科任职,专注于SCI,硕果累累,在学校内大出风头;两年后,就被某985挖走了。如今国内很多高校沉迷于高薪引进国外博士,侧重点就是SCI评分高低,有的博士被引进后,身份就是博士生导师;刚毕业的博士指导在读博士,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而且薪酬还远高于其他科研人员。
SCI的发表,是文献调研、反复科研、英语水平、时间金钱等指标综合的结果,但SCI里面杂志水平也参差不齐,高评分的暂且不谈,但很大部分就是靠赚取中国作者的费用来存活,少则一篇三五万,多则一篇二三十万。
钟南山院士曾说过:国内的科研成果要是注重转化,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高速路;光是注意出高水平文章,却忽视成果转化,一天到晚埋头搞机制,就永远不可能搞完。如今许多扎根科研一线、参与重大工程的科研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SCI,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形中在助力成果转化。如果这部分人的努力在SCI导向下而得不到认可,那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如今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和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终身奋斗在科研岗位上,如今更是奔波于一线,为全国人民“出生入死”,李兰娟院士SCI还不足200篇,而钟南山院士的SCI文章也才百余篇,但他们俩却获得了数十个重量级国家级科技奖项,比如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奖,白求恩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这个已经很好地说明,他俩的科研项目具备重大的社会价值,被国家认可,这就是科研成果价值转化的体现。
我们可以再看看不足60岁的高福院士,身兼近10个“院士头衔”,SCI产量将近500篇,将近是李院士与钟院士的一倍;成果转化当然有,但是国家级的奖项寥寥数几,如今已知获得的最高奖项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每年颁发数量都是三位数);很明显他的SCI总数与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反差。当然,处于风口浪尖的王延轶,年龄不足40,身兼要职,她的SCI产量也不低,也有将近30篇。
当然,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联合发文,并不意味着SCI从今往后就要被打入冷宫,毕竟SCI依旧是国际社会学术成果风向标;我们要做的是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建设,比如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的科研要降低文章指标,侧重成果价值。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SCI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