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声:破除“SCI至上”成定局今后发表SCI论文还有用吗

作者:  时间:2020-03-12  热度: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讨论。特别是《通知》明确提出,要破除论文“SCI至上”。对此,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学术界之外,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这个文件,意味着SCI论文已经不受欢迎、甚至没有用处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教育部和科技部对高校SCI论文作出规范,并不意味着SCI论文真的没用了。读文件,一定要看细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文件中,有两个字,非常关键——“规范”。也就是说,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目标,重在规范SCI论文的指标使用,而不是废除SCI论文的指标使用。什么是规范?也就是说,过去,出现了使用上的混乱。因此,现在要重新梳理,规范程序,规范标准,规范结果使用,而不是废除。

  其次,看文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表述。教育部和科技部发文,主要的目标,正如文中表述的那样——目的是要在科研评价中,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而不管是在从定性的角度,还是从定量的角度,论文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内容。

  再次,教育部和科技部发文,即便是在规范SCI论文使用的同时,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仍然指出,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只是,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点强调的是:今后,对于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的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而非是否属于SCI论文。也就是说,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但是 ,SCI论文在现实中,依然会有存在价值。

  因此,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文件,重点是在破除论文“SCI至上”,并不意味着SCI论文被“打入另册”了。在经过规范之后,那些能够体现学术创新和科学价值的SCI论文,会呈现出更大的价值。相比之下,如果论文本身是“水货”,不管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都没有意义。对此,你怎么看?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