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学术界的权威期刊发表SCI,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懂得争取时间和机会。在武汉疫情防控期间,医学界的国际权威刊物“英格兰杂志(NEJM)”发表了一篇关于疫情的论文,该论文题为“新冠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其通讯作者之一是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研究的高福院士。
高原院士作为通讯作者署名的本篇论文,发表时间为2020年1月30日,自此以后高福院士陷入了人们争议的漩涡。而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赴武汉疫情一线日,距离高福院士署名的上述论文发表日期,相差十多天时间。从科研论文成果的发表上来讲,高福院士发表论文的行动比较快。
大部分非专业领域的人们,开始质疑高福院士作为我国疾控中心的主任,既然已经在武汉疫情的早期研究过相关情况,为什么没有像钟南山院士一样赶赴疫情一线,而是选择发表科研成果呢?此时此刻,尽管这样的质疑在所难免,但是不能影响团结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
其实,在事情背后的原因没有完全澄清之前,大部分人作为整件事情的观察者,如果没有疫情防控领域的专业知识,没有充分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还不能够直接如此轻易下定论。
只不过从高等教育领域的观察角度上出发,高福院士在国际权威刊物上能够发表500多篇SCI论文,确实耐人寻味。高福院士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负责人,热心于发表最新的科研成果,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高福院士从1979年进入山西农业大学开始本科专业的学习,到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再到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满打满算才有41年的时间。高福院士发表的500多篇SCI论文,平均到每一年约为12篇SCI论文。
要知道如今84岁的钟南山院士,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基本是4篇左右。比较而言,高福院士发表论文的成果确实相当高产。但是究其原因,发表如此之多的SCI论文,并非高福院士一己之力所能实现,需要科研团队的成员一同努力研究。
我们注意到:高福院士在疫情防控期间发表在“英格兰杂志”上的重要论文,是作为通讯作者来署名发表的,论文之中还有其他作者。而所谓的通讯作者,主要是指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员,承担研究课题的经费、论文撰写的把关等工作,对研究成果的论文内容负责。所以高福院士虽然是通讯作者,对论文负责,但是依然需要科研团队的共同支持。
而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尽管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依然存在被人争议的地方,但是疾控中心和参与疫情防控的所有人员都能够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作为疫情防控的亲历者,我们更应当众志成城,戮力同心战胜疫情,迎接健康向上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